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5.91KB ,
资源ID:219283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文写作素材】“言之大甘其中必苦”.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文写作素材】“言之大甘其中必苦”.docx

1、公文写作素材】“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国语晋语有云:“言之大甘,其中必苦。”文句虽短,却蕴意深刻:言语过于悦耳动听,其中必有不良企图。史记商君列传亦言:“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意思是逆耳忠言好比治病良药,甜言蜜语好比害人之疾。忠言逆耳,甘词易入。“甘言”大抵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言,往往易为人所接受,有时还带有隐蔽性,让人欲拒不能,欣然入瓮。清代大学者俞雄在俞楼杂纂里讲过一个笑话: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向其师辞行请训。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龊志吾也J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

2、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J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J“甘言”常发自“谀口”,中听却不中用,甚至有毒有害。在献谀者的曲意逢迎之下,常使人心大胆壮、迷失自我。汉代风俗志中记载了一个“杀君马者道旁儿”的典故。有个叫作长吏的人善于养马。他骑在马上,行在路上,路边的众人不停地赞美这匹马养得好、跑得快。众人越夸奖,长吏越得意,越快马加鞭,使马狂奔,结果这匹马被活活累死。其实,“道旁儿”固然是马死的诱因,但真正杀马的却是“喜其言”的乘马者。说人好话、爱听好话是人之常情。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听的话可能绵里藏针,不好听的话却可能让人受益。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有记者问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

3、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在三峡工程初始时,潘家铮是“最听不进反对意见的”“一听到有人说反对意见我就感到恼火二而他之所以有了后来的转变和感悟,是“通过实践慢慢体会出来的二正是由于刺耳的反对意见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决策更趋科学合理,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接近其本质。“言之大甘”,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它之所以有市场,根子还在听任甚至享受谄谀的人身上。因为喜欢人奉承,就必然有人投其所好。而谄谀者为何要谄谀?原因很简单,是看中其手中的权力,背后的利益。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指出的那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4、欲有求于我也。”时下,一些党员干部抵制得了“糖衣炮弹”的腐蚀,受得了利益的诱惑,却对这类“语言贿赂”毫无招架之力。被人“夸”得晕头转向后,又被人牵着鼻子走,以致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后悔莫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谄谀者要提高警惕,因为奉承是一种麻醉剂,不仅麻醉人的大脑神经,更会腐蚀人的灵魂,使人失去理智甚至良知。彭德怀同志曾痛斥,“一个阿谀奉承的傻瓜带来的危害,将比100个敌人还要大”。陈云同志说,他自己“特别喜欢听坏话原因就在于,坏话其实大部分是老实话。是写字台上的头条新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四部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中规定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

5、吹吹拍拍、阿谀奉承”。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听到“甘言”时,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防止掉入“甜言蜜语”的陷阱,要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无论是谁,先奉还他无端送给我的尊敬同时,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虚怀兼听、从谏如流,让红脸出汗和扯袖咬耳成为常态,真正筑起有效防范的思想堤坝。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常问他的下属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我觉得李元芳不必急于回答这问题,而应反过来问狄仁杰:“狄公,你准备怎么听?”因为只有狄公听得清、听得进、听得透,李元芳的“看”才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对“大甘之言”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练就出“好听力”,让阿谀之词止于启齿之前,何愁阿谀之风不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