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82.26KB ,
资源ID:299111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XX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品行障碍(2024年).docx)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XX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品行障碍(2024年).docx

1、XX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品行障碍一一如何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为何有些同学,很喜欢与父母老师对着干?为何有些同学,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财物,但是从不觉得自己有错?为何有些同学,不仅讨厌小动物,甚至经常虐待动物取乐?为何有些同学,明明自己什么都不缺,但还是常常偷拿别人的东西?而这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一品行障碍。接下来,针对这一问题为大家进行科普。一、品行障碍是什么?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C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障碍,以反复的持续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为特征,部分会迁延至成年后的反社会人格障碍。CD在学龄儿童中发

2、病率为1%3%,男孩罹患率高于女孩。根据发病年龄(儿童期发病和青少年期发病)以及有无冷酷无情特质(缺乏共情和内疚感)分为不同亚型。二、品行障碍如何引起?1、家庭因素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与该障碍的形成密切相关,品行障碍的起因包括:家庭严重不和睦缺乏爱的亲子关系;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不良的社会交往;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等。2、社会因素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品行障碍的原因如追求高消费、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文化、不良的社会交往(如同伴有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接受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均对该障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3

3、生物学因素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均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该障碍家庭成员中患精神障碍的比例也高于普通人群。还有研究表明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的倾向增加。大众媒体社会背景人口密度济源化仪经资文礼行为背景学校教室学校操场活动组织工作家邻里庭教资家与育数族况少民状就业资源战争/和平品行障碍成因结构图三、品行障碍有哪些表现?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对CD的症状表现描述为存在异常行为模式,为反复的、持续的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规则。具体行为表现:(一)攻击人和动物1 .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2 .经常挑起打架3 .曾对他人使用可能引起严

4、重躯体伤害的武器4 .曾残忍地伤害他人5 .曾残忍地伤害动物6 .曾当着受害者的面夺取7 .曾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一)破坏财产1 .曾故意纵火以意图造成严重的损失2 .曾蓄意破坏他人财产(不包括纵火)(三)欺诈或盗窃1 .曾破门闯入他人的房屋、建筑或汽车2 .经常说谎以获得物品或好处或规避责任(即哄骗他人)3 .曾盗窃值钱的物品,但没有当着受害者的面(四)严重违反规则1 .尽管父母禁止,仍经常夜不归宿,在13岁之前开始2 .生活在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家里时,曾至少2次离开家在外过夜,或曾1次长时间不回家3 .在13岁之前开始经常逃四、品行障碍如何干预?针对青少年CD患者的有效干预应包括针对

5、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持续综合干预。(一)干预内容包括:1 .提高家庭功能和父母养育技能2 .增加青少年与亲社会同龄人的联接3 .提高青少年的社交4 .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技能5 .改善青少年学校表现6 .提供社区支持等。例如:较为成熟的多系统治疗方案(multisystemictherapy,MST),由治疗师、病例管理专员和行为管理专家组成的治疗团队在日常环境(如家庭或学校)中实施,持续35个月以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MST对所有年龄组人群的精神异常和物质滥用方面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个体咨询或家庭治疗),对15岁以下有严重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有较弱的治疗效应。(一)精神药物的使用:CD的

6、治疗应以社会心理干预为主。然而,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的,如共病多动障碍(ADHD)、情绪障碍等的处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枢兴奋剂(如哌醋甲酯和安非他明)对CD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共患ADHD)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者建议,兴奋剂治疗应该在对共患ADHD的CD患儿进行社会心理干预之前或同时开始。对情绪失调及攻击行为严重的CD患儿,如果社会心理干预没有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减少,可以同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在一项研究中,对6-12岁患有ODD或ADHD和严重攻击行为的儿童,在父母训练和哌醋甲酯治疗中增加利培酮治疗后,可以减少攻击行为。五、提醒长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综合征。因此,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最低有效剂量,并定期监测药物副反应。综上,品行障碍是一类危害深远,干预困难的儿童精神障碍。因此,需要家长、学校、儿童保健人员、儿童精神心理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多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形成对儿童品行障碍早发现,早干预,长期随访,促进全面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X年X月X日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