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会讲话要完成今年既定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牢牢抓住“一个中心”就是要聚焦“产业、项目”这个中心集中攻坚,锻造XX发展新引擎。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项目作为支撑。当前,XX的差距在产业、希望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必须深入实施“产业项目突破年”,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建设XX三产融合示范县,全面壮大县域经济版图。工业上要久久为功。近年来,我们始终高举“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旗帜,全面推进“工业发展大会战”,引进了一大批带动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健康食品医药、高端装备及新型材料制造和鞋服纺织“2+1”工业主导
2、产业初具规模。但是,截至20XX年底,我们的工业占比仍然只有17%左右,虽然增速比较快,但总量不大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工业方面必须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招引项目和项目推进上下狠功夫。一方面,要坚持把招强引优、延链补钱作为首要目标,准确把握省市产业布局,紧扣食品医药、鞋服纺织等优势产业,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环成都经济圈等区域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另一方面,要聚力项目攻坚,突出抓好新敏雅汽车电池、鸿星尔克二期、太极二期、河南军工、远大住工等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铁崎力士、圣菲伦、海瑞科、宜乐纺织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加快形成更多实物量。农业上要提质增效。经过近几年大家的共同努
3、力,我县“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XX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XX“药食同源”终于打通,百万头生猪产业园加快建设,粮油、蔬菜稳步发展,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些都说明,我们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径是有效的、前景是辉煌的。今年,我们仍然要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完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促进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利益链向广域覆盖。重点是要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集中精力做好XX一生猪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XX现代农业园区的扩面和延链,务必在创
4、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上实现突破。这一点后面我会着重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支持和引导农业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探索推广独具XX特色的“种养+农林旅”发展模式,持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做好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农业强县“大文章”,全力争创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服务业上要奋力突破。当前,我们在工业、农业上都有一些叫得出名的项目、拿得出手的亮点,但是反观服务业却显得平平淡淡、缺乏生气,没有一两个可以带动起整个服务业支悻的“关键抓手”。因此,今年服务业的重点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招大引强,加快打造服务业特色亮点项目,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要持续推动传统商贸优化升级,加大引进五星级
5、酒店、现代物流等关键领域项目力度,全力推进五鑫农贸市场二期、圣瑞佳时代广场等商贸项目建设,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构建特色商贸生态圈。要坚持农文林旅深度融合,精心包装XX特色小镇、XX特色小旗等项目,强力推进XX江美丽岛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同步推进“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之,无论是哪个产业,都要围绕项目建设去思考、去推进,真正形成储备项目源源不断、开工项目铺天盖地、施工项目热火朝天、竣工项目接二连三的良好态势。二是加快补齐“两个短板”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筑牢XX发展新基石。要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
6、实抓好打基础、创优势、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在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强化弱项来夯实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全面发力、突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如果把一个地方看作一个躯体,那么交通网、能源网、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网络就像它的神经、血管一样不可或缺,而且必须功能配套健全,遍布每个角落,时刻高效运转,只有这样躯体的整体机能才能正常发挥。但就目前来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是制约XX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坚持近中远布局、点线面统筹、有所为有所不为,下气力深入推进交通“项目年”建设,特别是要谋划和实施一批对外联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启动通用机场建设,全力推动成金三
7、城际铁路和G5成绵高速扩容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速互通建设,打通XX对外交通大通道,为加快打造XX南向东出战略支点坚定坚持基础。要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打通北坝片区与五里梁之间的交通路网,加快城南片区建设进度,统筹推进棚改三年攻坚行动。要统筹推进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推进祠堂湾水库建设在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构建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从根本上改变XX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统筹发展,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仅仅是有那么一两个“精彩”,而是要各个区域百花齐放、竞相争鸣。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构建“五路共进
8、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从目前的情况看,各路的发展参差不齐,好的越来越好,落后的有点越抛越远的感觉。比如,南路综改区再次在央视“长了脸”,北路统筹城乡示范区经常得到各级领导“光顾”。但中路除了城区,其他乡镇发展乏善可陈;东路虽然成立了指挥部,但还处在起步阶段;西路也是按部就班,没多少特色亮点。当然,这也跟县级层面财力、精力有限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要明白,县委将全县划分为五路的初衷,并不是要“一个蛋糕平着分“,你吃一口他吃一口,把大家拉得一样长。而是要激发各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大家能够更多地自己去想办法、去谋发展、去争资源,最终实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我们可以
9、容忍你发展慢一点,但是绝不能容忍你原地踏步走、等靠要过日子。今年,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中路优化拓展,北路率先突破,东路重点发展,南路持续深化,西路整合提升“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路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各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各路的牵头县领导要当好“一线指挥官“,把各乡镇聚集起来、调动起来,以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就由牵头县领导首先汇报。下来后,县委办、政府办也要及时对县级领导联片安排作出相应调整。各县级部门要聚焦全县重点,统筹分配资源,更多采取奖补的形式激励乡镇。当然,各乡镇是主体、也是重点,要钟劲发力,既要紧密围绕本地资源优势,打造
10、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乡镇整体经济实力,又要尽力而为,加强场镇管理,提高城旗发展质量,带动城4真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三是全面强化“三个支撑”一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汇聚XX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号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要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下,深入实施“改革创新突破年”,扎实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以改革开放促进转型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尽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金融机构风险点不断堵多,金融风险管
11、控趋紧。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层级合理、机制完善、主体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化投融资体系,有效破解金融难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资金保障。要加快推动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实践,面向市场要活力,面向市场找活路,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转化能力。要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政银企合作,精准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积极探索增信分险模式。要全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平台公司,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要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服务“三农”新模式,抓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试点,构建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深化园区
12、综合改革,强化平台支撑。不管是从国外还是从国内来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能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是区域经济提档升级、转型调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目前,我县工业园区虽具有一定发展程度,但是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强,融资能力不够;专业配套能力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持续深化园区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园区今年提出了开展“十大行动”,就很好。要探索推进市场化办园及“飞地园区”开发模式,推进武侯一XX产业合作园、红原一XX飞地产业园落地建设,加快与XX经开区合作
13、共建产业园区,强力推动项目、资金、要素向园区聚集。要创新融资模式,强力推进项目收益债、平衡债、专项债等各项债券发行,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推动中长期项目贷款和流动性贷款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持续深化“1+6”项目服务机制,启动智慧园区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容缺审批、联合审批”工作机制,实行园区综合窗口“一窗收件、一窗发件、协同办理”的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园区服务企业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支撑。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优化政府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行政权力运行程序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收费清单等“五项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要建立重点项目承包服务制度,加快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只跑一次”“全程网办”改革与特色化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要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坚持维护契约、公平竞争等基本导向,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要把省、市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一条不落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