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3.60KB ,
资源ID:591263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曹冲称象》学习策略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曹冲称象》学习策略教学设计.docx

1、曹冲称象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冲称象记述了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时想出称大象的好办法,赞扬了曹冲的机智过人,引导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善于观察和思考。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读交流中理解体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综合素养。教学目标1 .认识“员”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3 .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

2、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种称象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曹冲称象过程,体会方法巧妙简便。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谈话揭题:同学们,你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曹冲称象)2.引导学生发现: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预设1:曹冲为什么要称象?预设2:曹冲怎么称象?预设3: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吗?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整体感知1 .听读任务(1)认真听读课文,把自己读

3、不准的字标注出来。(2)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2 .随文识字曹(Cdo)操官(guGn)员四根(gCn)柱(ZhU)子议(yi)论(ItIn)称(Cheng)一称一杆(gCn)大秤(Cheng)砍(k4n)树一条线(Xidn)为止(Zhi)重(Zh6ng)量(Iiang)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称”“重”“秤”是后鼻音,“根”“杆”是前鼻音。3 .集中识字(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coochengyuangenzhuyiIu曹称员根柱议论zhnggnchengknxin重杆秤砍线(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预设:同偏旁归类识记

4、木字旁:“根”“柱”“杆”。课件出示树根、柱子、秤杆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言字旁:“议”“论”。课件出示课堂小组讨论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发表意见和看法。加一加识字:禾+尔=称口+贝=员禾+平=秤石+欠=砍旦+里=4 .梳理内容(1)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预设:一共两种办法,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2)追问: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哪个自然段写的是曹冲称象的办法?预设:第3自然段写的是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的是曹冲称象的办法。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了解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5、称象。设计意图:通过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官员们称象的方法1 .探究任务了解大象的样子以及官员们称象的办法。2 .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体会大象的高大。(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讨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说说自己的看法。(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 .探究活动(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大象的样子。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句子。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

6、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a.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板书:大象又高有大)预设: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b指导朗读:“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教师引导:看到这头又高又大的大象,你想说些什么?预设1:这么大的象,一定很重吧?预设2: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教师引导:像小朋友们这样,对一件事情你一言、我一句地发表意见,就是议论。课件出示句子比较:0大象有多重呢?0大象到底有多重呢?a.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吗?预设:第二句用上了“到底

7、这个词语,疑问的语气更强了,大家都很好奇,想知道大象的重量。b你能用上“到底”一词说句话吗?预设1:很晚了,爸爸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预设2:这个学期的运动会到底还开不开呢?c指导朗读:读出强烈的疑问语气。(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称象的办法。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交流官员称象办法:“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板书:官员们的办法造大秤称象)a图片出示,认识秤:这就是一杆秤,秤是

8、用来秤物体重量的器具。你知道哪个是“秤杆”“秤盘”和“秤蛇”吗?学生指认。b.讨论:你认为把大象放在秤盘上称重量,这样可行吗?预设:不可行。难怪还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看来,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能提得起来。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有什么反应呢?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板书:曹操的态度直摇头)朗读指导:同桌分角色练习朗。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

9、免了繁琐的分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用大秤称象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为感受曹冲的聪明做好铺垫。合作探究:曹冲称象的方法1.探究任务(1)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2)对比两种称象方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1)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数数一共有几句话?(2)小组合作:分句朗读,找出描写曹冲称象的动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3)比对两种称象方法,讨论曹冲称象成功原因。3.探究活动(1)学生读句子,说动作。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数数一共有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10、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预设:4句话。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预设:赶、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知道船舷在哪里吗?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预设:赶、装。指名读第三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预设:称。(2)学生排顺序,说过程。过渡:知道了曹冲称象的动词,那你能把他称象的过程按照顺序排一排吗?课件出示:()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预设:1、3、2、4o可以用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

11、这个过程连起来呢?找找课文中怎么写的。预设:再、然后。你还知道哪些其他表示顺序的词语?预设:先、接着、最后请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一说。先、再、然后、接着、最后预设:曹冲先让人把大象赶上船,接着在船舷上做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因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3)学生看视频,明方法。引导质疑:对于曹冲称象的过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预设1: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预设2:为什么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呢?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集体交流:点拨:在船舷上画线,是因为要知道大象使船下沉到哪里,把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是要让石头和大象

12、使船下沉的深度一样,深度一样说明重量一样。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4)学生比方法,学品质。引导:曹冲的方法成功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结果的?预设1:从“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可见曹操很满意。预设2:“果然”一词表示曹冲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桌讨论: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你觉得哪个办法好?好在哪里?预设:曹冲的办法好,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引导思考: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预设: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课件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点拨:比较着读一读,体会“才”字的表达效果,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感受曹冲

13、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板书:会观察、爱动脑)设计意图: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教学重点,表面看似清晰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读句子,说动作一一排顺序,说过程一一看视频,明方法”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方法。尤其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办法背后的思维转化和科学知识,深刻感受到曹冲的才智过人。四、书写指导1 .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节课要写的“底、称、秤、杆、柱”等10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点拨:(1) “底”是半包围结构。“氐”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略倾斜,斜钩要舒展,与左边的撇平衡。(

14、2) “称、秤、杆、柱”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称、秤”是禾木旁,称的右半部分“尔”的撇画和左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禾木旁中。秤的右半部分“平”的长竖比禾木旁的竖略低。“杆、柱”都是木字旁,杆的右半部分“干”的长竖比木字旁的竖略低。柱的右半部分“主”的最后一笔长横,要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2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3 .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4 .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观察书写,教师适时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五、课堂小结小结:七岁的曹冲竟然想出了许多大人都想不出来的好主意,可真聪明啊!生活中,我们遇到难题时,也要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