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020037 上传时间:2021-04-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電子商務發展潛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湯宗泰 林志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管系劉文良環球技術學院商務科技管理系湯宗益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摘要本研究的目的係探討台灣企業目前發展電子商務潛力之高低與企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間的差異程度。調查對象為台灣1000大製造業及612家零售業,樣本數共1612家,有效回收問卷231份,有效回收率為14.3%。結果顯示在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方面,若商品可電子化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傾向採用被動跟隨潮流的發展的策略;若消費者接受網路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傾向採用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的策略。對於製造業而言,電子商務發展潛力的高低,並非是製造業對電子商務因應策略上的決策考

2、量重點關鍵詞:電子商務、經營模式、電子商務發展潛力Abstract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 potential and EC business strategies.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and distributed to the top 1000 manufacturers and 612 retailers in Taiwan. 231 usable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for a 14.3%

3、response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EC strategies by EC potential for retailers. That is, retailers having more products with digitized-potential tend to adopt go-with-EC-trend strategy. Moreover, with high e-shopping customers, retailers tend to s

4、witch fully to EC.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EC strategies by EC potential for manufacturers.Keywords:Electronic Commerce、Business Model、EC Potential一、 前言網際網路的成長屢創新高,新應用與新機會也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與網路應用的普及而不斷湧現,上網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活動。美國Ovum 研究公司(23)的指出,全球上網人口將在西元2005年前成長四倍。Forre

5、ster研究公司(11)預測,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一般消費者線上購物及EDI商務交易等,其電子商務交易金額將於2003年前成長至1.43.2兆美元,約占全球總交易量之5%。根據IDC(12)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網路經濟在網路商務、網路IT基礎建設及網路商務架構三要素的刺激下急速成長,到2001年時將突破一兆美元,到了2003年時更將攀上近三兆美元(2.8兆)規模。在針對亞太網際網路市場的研究報告(13),預測至2004年網路網際用戶將增至9520萬人,進而創造出875億美元的線上交易金額。顯示電子商務未來存有很高的商機與獲利。台灣國際電子商務中心舉行的1999年全球電子商務阻礙與困

6、境問卷調查(1),針對目前台灣大、中小型企業及零售業面臨的電子商務十大課題所做的分析發現,突顯出許多非技術層面的課題的重要性,例如:法律問題、偏重技術而忽略商業模式以及商業模式的缺乏等等。Modahl(21)更建議觀察的焦點由消費者的態度與動機,轉為探討新興網路公司或傳統企業面臨網際網路的競爭態勢,特別是隨線上商務而生的商業經營模式上。De Kare-Silver(6)發現目前很多公司在經營實體店面外,更面臨開辦網站的抉擇。電子商務未來可能成為企業最具優勢的發展途徑嗎?企業應如何審視其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在虛擬世界大行其道的現今,零售業者是否有立足的空間?而製造業又該如何自處?這些都是現今企業

7、在邁向電子商務時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主要基於企業的觀點,探討台灣企業面臨網際網路此股風潮下,發展電子商務之現況,並進一步比較分析台灣零售業與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之高低與企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的差異程度。冀望本研究結果,能為零售業與製造業提供實用的指引,藉以提供發展電子商務方面的一些參考建議。二、 文獻探討Whinston et al.(1997)認為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最主要的區別是由數位化產品本質所產生。商品的數位化程度,將提高網際網路電子購物的商業潛能。傳統的商業設計首先是考慮到企業核心競爭;而電子商業設計則須先考慮到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不論何種商業模式在網際網路所販賣的商品可分

8、為:實體商品、資訊內容與服務三種(Emigh, 1999)。Maddox and Blankenhorn(1998)指出許多企業所採行的模式要有用,必須能為消費者與企業間帶來機會,合適的產品將是關鍵所在。目前企業對網際網路在商業上應用的興趣正不斷增加,然而對於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似乎仍存有疑慮與不確定。企業是否願意接受在線上做生意,有賴於其是否能夠了解如何將電子商務應用到生意上,並且能學習適用於網際網路的商業策略。Whinston et al.(1997)認為首先先要清楚定義如何以及有哪些商業活動能被電子化,讓企業瞭解本身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其發展成電子購物的潛力為何是非常重要的考量點。Vass

9、os(1996)提出Bulleye Model來幫助企業判斷所提供的產品是否適合在網路上販售,模式內所羅列的各項評分標準,除了政治、法律與科技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條件外,在企業內部範疇方面,則必須衡量以下三點:1.目標群體的屬性;2.產品與服務的特性;3.商標的知名度。Modahl(1999)指出企業的客群對網路所抱持的態度為主動嘗試或猶疑排斥,是使企業決定該不該上網做電子商務的主因,因此了解網路消費者成了企業第一步該遵守的規則。依其所提出的判別方法,主要將消費者分為以下三類:1.早期採用者:收入高、對科技樂觀者,是最先會上網購物的消費者;2.主流消費者:介於早期採用者與猶疑排斥者之間,為整個消費

10、族群中最龐大者;3.猶疑排斥者:對科技興趣缺缺,不太可能上網的族群,而企業將依消費族群特性,決定上網策略的制定。De Kare-Silver(1999)根據多年對委託公司實行與評估所得的顧問經驗,提出了一個可適用於各種產業所有型態的產品與服務的”ES Test”架構,幫助企業判斷哪些產品與服務是否容易透過線上販賣?而哪些則需要購買者實際參與購買? ES Test架構主要有三個步驟,分為說明如下:1.商品特性(Product Characteristics):不同的商品特性,讓消費者所感覺到不同的吸引力。傳統的吸引力描述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因為不同的產品帶給消費者不同的感覺,所以

11、具有不同的電子購物潛力。視覺、聽覺等吸引力的商品較適於透過電子網路方式來銷售;而嗅覺、味覺、觸覺等吸引力的商品較不適電子購物,對於金融交易與資訊提供等服務,帶給消費者的是心理層面的感覺,歸類為第六種感覺:知識資訊。若知識資訊愈能數位化,愈具有電子購物的潛力。2.熟悉與信心(Familiarity and Confidence):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程度,意即消費者對商品的使用經驗以及再次購買同樣商品的信心。若消費者對對於商品的熟悉與信心程度愈高,表示愈不需實體的參與購買,其電子購物的潛力也愈大。據此十大問題協助幫助企業瞭解消費者的熟悉與信心。3. 消費者屬性(Consumer attrib

12、utes):接續商品特性及消費者的熟悉與信心之後,便須了解目標消費群在購買時的行動方式以及對電子購物的接受態度,這是公司最後制定決策的參考重點。針對電子購物,其將消費者分為六大類型:社交型、死硬派、中立者、價值型、試驗型、便利型。消費者屬性是很重要的參考要素,若消費者屬性是社交型或死硬派,即是商品具有很高的數位化潛力,效果將大打折扣;相對的,若其目標消費者是追求便利或有價值的類型,即使商品不具有虛擬化潛力,還是有很高的發展電子購物的潛力。Whinston et al.(1997)認為以電子商務所為的市場,本質上不同於實體的市場,譬如公司大小、設置地點、店內陳設及地理距離將不是問題。從經濟的觀點

13、,電子商務有更多完全競爭市場的特質。因此,企業在策略上的抉擇具有塑造與影響未來市場形勢的機會。目前企業正處於策略性轉折點上,身處這新舊典範交替之際,放眼即將來臨的數位時代,企業正面臨下一步該如何走的策略抉擇。而傳統企業在可見的未來必須面臨被新興企業經營模式所取代的威脅(Morrison, 1997)。零售商策略De Kare-Silver(1999)發現目前許多公司在經營實體店面外,更面臨開辦網站的抉擇。在虛擬世界大行其道的現今,零售業者該如何因應?而製造業又該如何自處?成了現今企業在邁向電子商務時所遇到的問題。對於零售商,De Kare-Silver(1999)提出十項策略選擇:1.資訊提供

14、:讓目標消費者,能以電子化的方式獲得企業所提供的商業部分資訊,企業並藉此回應這些消費者的需求;2.輸出:一方面看顧著既有的零售體制,一方面又想發展電子購物以獲取新市場或新顧客;3.納入現有商業:企業雖承認電子購物的重要性,卻不會因此改變現有的作業,而將電子商務納入或整合於現存體制的一部份;4.視為另一種通路:企業將電子商務視為能夠觸及目標顧客群的一種方式;5.設為獨立事業:由於單獨的、憑其本身條件所表示的機會,使它被認為是一個需要不同技巧與能力的”不同事業”; 6.全面的進行:企業決定進行開拓每條通路,觸及所有可能的目標顧客。盡可能的競爭,且不容其他企業侵佔到他的市場通路領域的邊界;7.混和系

15、統:雖然致力於電子購物的發展,卻認為實體銷售將不會消失;8.完全轉換:有足夠的勇氣,由實體企業完全轉換成虛擬企業;9.兩者兼顧:不但滿足電子購物者的需求,並且維持健全的實體運作,不論是虛擬或實體的範圍都是最傑出的;10.復興並對抗潮流:不承認電子購物的影響力,對於現存的零售商採取防衛的姿態,找尋如何使顧客光臨與購物的復興方法。選項1-8表示愈由現存實體地位向電子環境發展的傾向,選項9-10則表示利用實體地位與核心競爭來防衛與對抗電子化的潮流。電子商務使得製造商有能力選擇商品的配送方式,決定投入電子購物,發展屬於自己的消費者直銷模式;或者持抗拒的態度,依舊透過零售商做生意。若依賴現存的零售關係,

16、至少短期內能保持不變;若冒險採用電子購物,雖有新的獲利潛力,同時也須面對可能的風險。業者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初期,仍能夠躲避這些問題,但未來仍將遭遇到這些問題的抉擇。對於製造商,De Kare-Silver(1999)也提出十項策略選擇:1.追求零售業:選擇與零售業者合作形成一企業系統,透過供應鏈彼此分擔職責;2.成為私人品牌:放棄本身的獨立與彈性,成為零售商的一部份;3.受科技領導:製造商企圖透過科技帶來獨特的產品成果、品質優勢、可靠的功能,以吸引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與需求,而較不關心通路問題;4.受品牌驅策:創造一些情感價值,如強調產品的品牌,讓消費者察覺與體認到對產品的需求,以維持不被動搖的市

17、場地位;5.僅提供資訊:為企業開始探索電子商務的第一步策略,提供消費者相關的產品資訊;6.形成社群:鼓勵與促使消費者們組成一群體,一方面可直接販賣產品給他們,另一方面可從他們身上獲得值得參考的訊息;7.視為其他通路:將電子商務視為新的市場推銷途徑,開發附加的目標銷售與行銷機會;8.設為獨立事業:成立電子商務的事業單位,擁有自己的資金與基礎建設而獨當一面;9.團結在一起:一群的製造商,在可相互配合的產品區域內,相互團結形成一體;10.完全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不透過零售商,完全以電子化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易。選項1-2表示仍依賴與實體零售商的關係;選項3-4為”拉”的策略,以產品的吸引力提高消費者需求;

18、選項5-6致力於資訊的提供上;選項7-10表示以電子化方式與消費者直接接觸。Seybold(25)研究許多成功企業的個案後,歸納出八項關鍵成功因素,重點主要環繞在企業如何透過網際網路達成顧客的服務與溝通,顯示顧客才是電子商務成功的關鍵。Mckeown and Watson(20)由所提出的網際商務顧客服務生命週期模式,說明可透過網站幫助顧客:1.決定需求;2.協助取得;3.鼓勵擁有。三、研究方法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搜集資料,經由問卷的設計、發送及回收整理,加以探討零售業與製造業引進電子商務之現況,並進一步分析零售業與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之高低與企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的差異程度。問卷的內容,

19、包括公司基本資料、企業發展WWW之現況、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等等。本研究以中華徵信所線上徵信之1999/2000年台灣地區企業排名資料,分別選取製造業1000大企業,與612家零售業,作為為研究樣本。研究對象主要委託各企業總經理,轉交企業主要負責電子商務相關業務之主管,針對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現況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依據下列研究假設,分別進行假設之驗證與結果說明:H1: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其電子商務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無顯著差異H2: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其電子商務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參考De Kare-Silver(6)所提出ES Test架構,將

20、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進行高低分群,分群的方式為:(1)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特性方面,視覺、聽覺與知識資訊覺的總分大於觸覺、嗅覺與味覺的總分為高潛力;否則為低潛力;(2)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方面,十個變項的加總平均大於3(李克特五點尺度中無意見之上)為高潛力;否則為低潛力;(3)目標顧客群接受網路的態度方面,四項正面態度減去兩項負面態度的分數大於6為高潛力;否則為低潛力。分群結果如下圖1所示共得到八個空間向量(222)。問卷經一次寄發與一次跟催後,共計回收有效問卷為231份,有效回收率為14.3%。為確保樣本的代表性,研究選取個人職稱、公司員工人數、公司資本額、公司主要商品種類以及企業有無設置

21、網站等項,以卡方檢定(c2 Test)檢驗兩次的回收問卷在基本資料的回答上,是否具有顯著的不同。檢定結果顯示,在兩次回收樣本間並無顯著的差異,故推論未回之問卷對本研究結果,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偏誤。低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高高高低低目標顧客群接受網路的態度商品易於電子化程度圖1.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群組四、研究結果4.1樣本基本特性描述本問卷的填答者,以企業高階經理主管(包含:總經理、副總經理與執行長)佔樣本數之43.3%為最多,顯示目前台灣企業內負責電子商務者,主要以企業高階經理主管為主,除了資訊部門主管外,其他部門主管亦可能負責企業電子商務之相關業務的發展。在產業方面,以製造業最多,佔樣

22、本的61.9%;其次為零售業,佔樣本38.1%。在企業有無設置網站方面,有建置網站的企業,佔樣本的73.6%;而未建置網站的企業,則佔26.4%。顯示國內企業普遍設置網站。關於企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方面,調查對象為零售商與製造商兩個不同樣本,因此分別進行因素分析。4.1.1.零售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零售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分為10個變項,採點Likert尺度加以衡量,代表零售業在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的差異。分別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沒意見(4)同意(5)非常同意。表1列出各變項的平均數及標準差,結果顯示,零售業對電子商務的因應策略以將電子商務視為另一種新的通路最為普遍;而

23、採取致力於傳統購物方式的復興,以對抗電子商務潮流之策略則較少。零售業在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之10個變項,經由因素分析後共擷取3個因素,每個因素的特徵值均大於1,且經過因素旋轉之後,每個變數的因素負荷量皆在0.3以上。3個因素總共可以解釋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構面全部變項的變異程度達63.46%,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所示之各因素的特徵值及變異解釋能力,及各個因素所包含變項內容與因素負荷量。其中變項致力於傳統購物方式的復興,以對抗電子商務潮流的加入,造成此構面的信度大幅度降低,因此予以剔除。依據每一因素內包含的各項變項,分別代表各個不同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分別將之命名為被動跟隨電子商務潮流、以發展電

24、子商務為主、實體與虛擬均積極開拓。表1. 零售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變項之統計表零售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平均數標準差4. 將電子商務視為另一種新的通路4.270.602. 一方面守著舊有體制,一方面發展電子商務以獲取新市場或新客戶4.190.543. 承認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將其納入現有商業內4.130.541. 讓目標顧客群能以電子化方式獲得企業所提供的資訊4.110.696. 盡可能的全力開拓,不容其他競爭對手侵占市場領域3.610.785. 將電子商務設為一獨立事業3.510.889. 不論是實體或虛擬的經營方式目前均為產業中最傑出3.340.747. 以電子商務發展為主,實體商店為

25、輔2.821.008. 企圖將企業由實體完全轉換為虛擬企業2.490.9510. 致力於傳統購物方式的復興,以對抗電子商務潮流2.270.74表2. 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零售業樣本因素分析表因素名稱特徵值變異解釋能力累計量因素負荷量因素1:被動跟隨潮流發展3.17831.78%31.78%1. 讓目標顧客群能以電子化方式獲得企業所提供的資訊0.672. 一面守著舊有體制,一面發展電子商務獲取新市場或新客戶0.733. 承認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將其納入現有商業內0.824. 將電子商務視為另一種新的通路0.81因素2: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2.10721.07%52.85%5. 將電子商務設為一獨立

26、事業0.567. 以電子商務發展為主,實體商店為輔0.878. 企圖將企業由實體完全轉換為虛擬企業0.82因素3:實體與虛擬均積極開拓1.02210.22%63.07%6. 盡可能的全力開拓,不容其他競爭對手侵占市場領域0.699. 不論是實體或虛擬的經營方式目前均為產業中最傑出0.754.1.2.製造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製造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分為10個變項,採點Likert尺度加以衡量,代表製造業在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的差異。分別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沒意見(4)同意(5)非常同意。表3列出各變項的平均數及標準差,資料統計結果顯示,製造業對電子商務的因應策略以視電子商務

27、為新市場的推銷途徑最為普遍;而採取企圖透過科技強調產品的品質、功能,較不關心通路問題之策略則較少。表3. 製造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變項之統計表製造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平均數標準差7. 視電子商務為新市場的推銷途徑3.730.884. 強調品牌,讓消費者察覺對與體認到對產品的需求3.690.759. 產品可相互配合的一群製造商,團結形成一體3.690.796. 鼓勵與促使消費者形成一社群3.540.731. 選擇與零售業者合作,透過供應鏈彼此分擔職責3.390.998. 將電子商務設為獨立事業單位3.230.925. 僅提供消費者相關的產品資訊3.210.9510. 完全以電子化方式與消

28、費者直接進行溝通與交易2.871.022. 成為零售商私人品牌的一部份2.810.923. 企圖透過科技強調產品的品質、功能,較不關心通路問題2.790.98製造業在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之10個變項,經由因素分析後共擷取3個因素,每個因素的特徵值均大於1,且經過因素旋轉之後,每個變數的因素負荷量皆在0.3以上。3個因素總共可以解釋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構面全部變項的變異程度達59.34%,因素分析結果見表4所示之各因素的特徵值及變異解釋能力,及變項內容與因素負荷量。依據每一因素內包含的各項變項,分別代表各個不同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分別將之命名為擁有電子商務通路、維持與零售商關係、強調產品功能。

29、表4. 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製造業樣本因素分析表因素名稱特徵值變異解釋能力累計量因素負荷量因素1:擁有電子商務通路3.25232.52%32.52%4. 強調品牌,讓消費者察覺與體認到對產品的需求0.486. 鼓勵與促使消費者形成一社群0.807. 視電子商務為新市場的推銷途徑0.798. 將電子商務設為獨立事業單位0.759. 產品可相互配合的一群製造商,團結形成一體0.5810. 完全以電子化方式與消費者直接進行溝通與交易0.71因素2:維持與零售商關係1.37813.78%46.30%1. 選擇與零售業者合作,透過供應鏈彼此分擔職責0.792. 成為零售商私人品牌的一部份0.88因素3

30、:強調產品功能1.30413.04%59.34%3. 企圖透過科技強調產品的品質、功能,較不關心通路問題0.725. 僅提供消費者相關的產品資訊0.694.2信度與效度檢定信度即是可靠度,係指測試結果的一致性與穩定性而言,本研究採用Cronbachs 係數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的採用係數根據Nunnally(22)建議值標準值為0.6以上。表5在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構面、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零售業部分、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製造業部分的值分別為0.811、0.758、0.688,各個構面的Cronbach 值均高於0.6以上,顯示企業網站之經營模式構面中的每個因素均具有相當的信度。本研究的基本

31、問卷,均參考相關文獻之內容或引用學者的衡量指標,基本上已俱有表面效度。再經過三位專家的審視增減,主要目的是了解各衡量指標的適切性。隨後各針對寄發樣本中的零售業與製造業,分別隨機抽取十家公司進行前測,根據企業界的建議對原問卷內容加以修改,以提高問卷本身的內容效度。而本研究之企業網站之經營模式構面,經由因素分析後發現在皮爾森相關係數矩陣中,均具有收斂與區別效度,因此可推論本研究變項具有建構效度。表5. 整體評估量表的信度衡量變數Cronbachs 值整體信度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構面0.811 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零售業部分0.758 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構面製造業部分0.6884.3假設之驗證

32、H1: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其電子商務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將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8個分群結果,可由表6發現:其中第8群佔樣本數46.6%強,其次是第4群佔34.1%、第3群佔12.5%,顯示零售業者普遍認為消費者對其商品的熟悉與信心程度均非高;而在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程度及消費者接受網路的態度,這兩方面的表現程度上則有高低不同的差別。接著本研究根據零售業發展潛力的分群結果,進行假設檢定。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整體檢定的Wilks Lambda的F值為4.425,p值為0.0001達到顯著水準,因此棄卻虛無假設。顯示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上潛力的高低,對其因應策略的採行上具有顯著

33、差異。接著進行邊際檢定,以瞭解在哪個因素上產生顯著差異。由表8可以發現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在被動跟隨潮流發展、發展電子商務為主與實體與虛擬均積極開拓三種因應策略的採行上均產生顯著差異。表6. 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8個分群的依據與結果分群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特性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消費者接受網路的態度個數比例1低低低11.1%2高低低00%3低高低1112.5%4高高低3034.1%5低低高00%6高低高00%7低高高55.7%8高高高4146.6%零售業樣本數:88份表7. 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因應策略的差異之MANOVA檢定準 則值F值P值Wilks Lambda0.55

34、74.4250.0001*p0.05;*p0.01進一步比較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中,群與群間的差異情形,檢定方法是利用MANOVA之Sheffe檢定,結果如表9所示,發現群與群間在被動跟隨潮流發展策略上,第八群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第七群,顯示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中,若商品可電子化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可能採用被動跟隨潮流的發展的策略;另外在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策略上,第八群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第三群與第四群,顯示若消費者接受網路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傾向採用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的策略。表8. 零售業在電子商務因應策略構面各因素之邊際檢定結果因素F值P值被動跟隨潮流發展4.370.003*以發展電

35、子商務為主6.210.000*實體與虛擬均積極開拓3.320.014*p0.05;*p7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8 3*8 4*3.9583.9582.9603.0978384實體與虛擬均積極開拓無-*p0.05;H2: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其電子商務因應策略的採行上無顯著差異。另外在製造業對電子商務的因應策略方面,表10顯示製造業依據電子商務發展潛力的高低所得到的8個分群結果,顯示製造業之消費者對其商品的熟悉與信心程度普遍居高;而在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程度及消費者接受網路購物的態度這兩方面的高低差異,造成分群的個數的不同。其中第4群佔製造業樣本數39.2%強,其次依序是第8群佔35%、第3佔1

36、1.9%群、第7群佔9.1%。分析結果如表11所示,整體檢定的Wilks Lambda的F值為1.508,p值為0.084沒有達到顯著水準,因此接受虛無假設,顯示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上潛力的高低,對其因應策略的採行上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電子商務發展潛力的高低,如: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特性、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以及消費者接受網路購物的態度等等幾點因素,並非為製造業在電子商務因應策略上的決策考量重點。五、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的目的係探討台灣企業目前發展電子商務潛力之高低與企業對電子商務之因應策略的差異程度。在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力高低方面,若商品可電子化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傾向採用被動跟隨潮流的發展

37、的策略;若消費者接受網路的程度愈高,則零售業愈傾向採用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的策略。對於製造業而言,電子商務發展潛力的高低,並非是製造業對電子商務因應策略上的決策考量重點。表10. 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8個分群的依據與結果分群商品易於電子化的特性消費者對商品的熟悉與信心消費者接受網路的態度個數比例1低低低10.7%2高低低42.8%3低高低1711.9%4高高低5639.2%5低低高00%6高低高21.4%7低高高139.1%8高高高5035.0%製造業樣本數:143份表11. 製造業發展電子商務潛力的高低對因應策略的差異之MANOVA檢定準 則值F值P值Wilks Lambda0.8231.5

38、080.084*p0.05;*p0.01隨著上網消費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網際網路的應用更加普及,特別是全球資訊網(WWW)的盛行更為電子商務市場帶來無窮的商機,各項研究調查數據紛紛顯示未來電子商務市場將大幅成長與高度潛能。雖然,台灣電子商務市場也在消費者人數與企業網站的增加下顯的商機處處,然而企業對於電子商務的發展正面臨許多問題而裹足不前。在企業上網的潛力方面,研究發現若商品特性較傾向視覺、觸覺與知識資訊等方面,則企業愈容易設置網站。另外,企業的顧客群對於網路的喜好程度也是影響企業上網發展電子商務的重要參考因素。同時,企業上網發展電子商務上潛力的高低,也會影響企業網站經營模式上的採行。譬如,客

39、戶接受網路的態度愈高,企業藉由網站提供顧客各項支援、服務,以及提供各種優惠待遇的採行程度也愈高。在企業對於電子商務的因應策略方面,大部分的產品製造商或零售商,仍將網路視為另一種行銷方式、通路而已,經營模式仍停留在資訊的提供上。顯示不論製造業或零售業,對於電子商務所採取的策略既不抗拒也不積極進取,而是順應此股潮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僅見到所面臨電子商務的威脅,卻並未意識到網路所帶來的機會。因此,將來企業要轉型到網路上的障礙還很多,尤其是觀念上的障礙。而在目前階段,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最大的挑戰,則在於將網路與實體經營相互結合以發揮綜效上。如何依據本身條件的發展潛力,發展合適的經營策略,將是企業

40、須學習的重點。參考文獻1. 十大電子商務課題,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1999,http:/www.nii. org.tw/CNT/ECNews/activity/ac990720/taiwan.htm。2. De Kare-Silver, Michael, 1999, E-shock: the Electronic Shopping Revolution: Strategies for Retailers and Manufacturers, AMACOM, New York.3. Emigh, J., 1999, “E-commerce strategies”, Computerw

41、orld, Vol. 33, No.33, pp. 53.4. IDC,1999a, ”IDC Expects the Worldwide Internet Economy to Exceed $1 Trillion by 2001,” http:/ Data/Internet/content/NET110399PR.htm.5. IDC, 1999b, “Internet User Trends in Asia/Pacific (excluding Japan),” http:/ Forrester, 1998, http:/www.forrester. com/press/pressrel

42、/981105.htm.7. Maddox, Kate and Blankenhorn, Dana, 1998, Web Commerce: Building a Digital Business, John Wiley and Sons.8. Mckeown, P. and Watson, R., 1998, Metamorphosis: A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John Wiley and Sons.9. Modahl, M., 1999, Now or Never: How Companies must

43、 Change Today to Win the Battle for Internet Consumers, Harper Business.10. Morrison, I., 1997, The Second Curve, Ballantine Books.11. Nunnally, T.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Inc.12. Ovum, 1998, http:/ Seybold, Patricia B., 1998, C: how to create a profitable business strategy for the Internet and beyond, Times Busi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