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045807 上传时间:2021-04-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紧扣四点“略教”不“略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紧扣四点 “略教”不“略学” 略读课应该“略教”,这已经成为小学语文界的一种共识。但略读课的教学中却出现了“畸形”的怪象:有些公开课上,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家常课中,却把重心放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把略读课文当成“陪衬”和“补充”。“略着教”的同时,也“略着学”了。对于略读课教学这个问题,小学语文专家沈大安先生曾提出,略读课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人教版教材主编崔峦先生也认为,课标对略读有明确的要求,即粗知大意。但她也说,怎样才叫“粗知大意”,这需要老师们很好的琢磨。从中我们至少能读出这么几层意思:首先,略读课“略着教”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

2、,并非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求全面,但并非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甚至是含糊不清。其次,老师们需要琢磨的是略读课怎么样“略教”。略读课“略着教”不仅仅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我认为“略着教”着力体现的是教的艺术,而“不略学”体现的则是教与学的最终价值。我试图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探讨,具体阐述如何“略教”而不“略学”。第一,找准关注点,“略”中找“精”。如果说,精读课文主要重在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语文基本功,那么略读课就应该重在让学生在运用语文基本功中学习语文知识。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修订版教材教师用书指出:“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

3、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应该发现略读课教学的关注点在于“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六上第八单元中有两篇精读课文伯牙绝弦和月光曲,从内容讲前者讲述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者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产生心灵共鸣的故事;从情感上讲,两篇文章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从方法学习的角度上来讲,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了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我感受的方法。依据略读课在整组单元中的目标定位需求,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就是要在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之上,以进

4、一步激发学生艺术兴趣、陶治艺术情操及引导学生应用“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为关注点。再看六上第三单元整组目标是“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老师就更多的关注文章表达的基本方法,即人物的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品质所体现的作用。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往往会把感受形象作为关注对象,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引导孩子透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揣摩人物品质。又如六上第一单元整组目标是“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那么,教

5、学山雨时,老师的关注点就应该在感受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景色的,感受文章言语表达之美。至于引导学生感受山雨之美,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是材料而已。我们教学中切不可围绕“山雨美在哪”在文本中“走进走出”。第二,寻找切入点,“略”中求“略”。对学生来说,略读课文也是新知,即使是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之下,也是需要一个读懂内容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是整体感知阶段,也是种“预热”。老师们必须寻找课文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内容。新课标提出要注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有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因此,我认为略读课的“切入”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对画面个性

6、化呈现;对形象的情节式解读;对大意的概括式把握。再拿教学山雨来说,我们可以在初读环节就抛出问题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大意。老师可以这样问:“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感受山雨的韵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山雨的?这山雨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然后,在交流反馈中,老师随机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主要描写了山雨的音韵美和颜色美。同时,在交流山雨所留下的印象时,老师可以将朗读课文和学生讲述有机结合起来。山雨的美,可以让学生“说”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读”出来。这样,文本内容画面式的呈现,让学生对山林中的雨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作者写作顺序有了粗略的感知。再如教学别饿

7、坏了那匹马时,老师可以这样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残疾青年。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情节最能反映他的品质?”然后,梳理学生找出的(其实是概括出的)文章片段,再让学生将这些片段依次呈现,并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他。这样学生就梳理出文章的大意,读懂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的良苦用心;也揣摩出了一个不计一己得失、心地善良的残疾青年。类似记事写人的文章重在感受人物形象,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果脱离了情境,脱离了事件,那么这种感知必然是空洞的。因此,教学类似的文章时,老师在切入环节,可以将人物的品质融入情节中解读。第三,巧定重锤点,“略”中学“法”。就教学的效果而言,精读是讲授中学法,略读是应用

8、中学法。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至于学什么“法”?怎么样学?老师就要根据年段特点和单元目标,吃透课文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地“重锤”。可以说,“重锤”点的确定,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实践的有效性。刷子李是人教版五下第七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第七组课文重点让学生体会作家表现人物的不同方法。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怎么样设计“重锤点”?著名语文教师虞大明他首先让学生思考:这

9、篇小说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特别具有吸引力,经常会出乎你们的意料。在划找体现曹小三“出乎意料”的句子之后,虞老师又让学生试画曹小三的心理图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曹小三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正是有了这个一波三折,这篇小说会更加精彩。接着,虞老师又让学生根据心理图示,自由选择一个“出乎意料”,写出曹小三的心中所想。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 ;当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当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 。其实,像这一类的略读课文还有很多,老师教学时就应该“据文定教”,大胆巧妙地设定重锤点,充分留足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法”。

10、第四,拓展延伸点,“略”中求“实”。略读课的教学,准确的讲是为了“放手”,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关注略读课文,就不得不去关注文本中值得拓展的延伸点,追求略读课教学的实效。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其一,文本内容的概括整理。课文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教学这一课时,我借引文中“我”一个朋友的观点:他不能够这样糊弄你们。我先让学生理解了“糊弄”的意思就是欺骗,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欺骗吗?如果你是他的学生,你会怎么替老师

11、辩解呢?请联系课文内容把你的话写下来。”学生在为怀特森先生辩解时,有的结合了怀特森先生的意图,有的结合了他的做法,还有的结合了“我们”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文本内容概括中进行了整理,在整理中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其二,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学习了山雨,学生感受到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景色的表达方法,感受到文章言语表达之美。刚好学校正对着一座山,此时烟雾缭绕。于是,我就布置了小练笔作业,让学生在课间观察近在眼前的“山”,让学生以“山雾”为题,运用想象和联想,记录下它的美。学生边饶有趣味地欣赏山雾,边谈论着自己的观察体验,紧接着通过写作将这些观察体验内化为语言文字,将学到的表达方法内化为

12、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方法最好的途径就是迁移运用:在迁移中巩固,在运用中内化。其三,阅读内容的链接延伸。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略读课必须承担起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职责,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经历 “不能独立部分独立完全独立”这样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略读课是嫁接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沈大安老师也指出,略读课应该扩展阅读,提升能力,可以限定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比如,学习了刷子李就可以让提供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大回作为群文阅读材料。学习了课

13、文中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和精彩片段,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读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并让学生将描写得很有意思的语段,精彩的情节,摘录下来,制作成读书卡片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略读课文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是实施教学的材料,只不过具有不同与精读课文的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学略读课,找准“关注点”,无疑是让略读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花在“刀刃”上;抓住“切入点”展开教学,则是让略读课真正“略”起来;巧设“重锤点”,体现的是教学价值,实现的是课程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点,是对“重锤点”的巩固与内化,彰显的是语文的开放与综合。参考文献:1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施茂枝架设课内与课外的桥梁J语文教学通讯,2009, (09) 3 王爱芳在“精”与“略”之间行走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