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到数学.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59422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活到数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生活到数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生活到数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生活到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活到数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从“生活”到“数学”作者: 胡静 单位: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小学 邮编:246001 电话:13705568280 05565595756电子邮箱: 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结合“数学生活”这一主题研讨了确定位置一课,以下是案例记录和我的个人思考。【案例】片段1:师:如果学校要开家长会,你怎样向父母介绍你在教室的位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记下你的位置,看谁用的方式又简单又清楚。学生活动。反馈:生1:第3组第5位。生2:在某某的后面,某某的前面。生3:从左往右。生4:在某某的右边。生5:( 3,7)师板书:( 3,7),然后提问: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个数表示什么? 师揭示:这种方

2、法简单清楚,我们把它叫做“数对”。片段2: 请学生用“数对”说自己的位置。 请同伴互相用“数对”说自己的位置。老师写“数对”,请相应的学生站起来。 请学生拿出卡片,把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用“数对”写下来。片段3:看课本第80页的教室图,选择3个小朋友,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看课本第81页第1幅图,请学生用“数对”确定图上建筑物的位置。【我的思考】 无疑,在这节课中,老师从学生身边生活情境(开家长会,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座位)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数对”的做法是很值得赞赏的。但同时,我感觉到,老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的同时,却有些 “顾此失彼”,而偏离了数学。首先,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在方格纸上用数

3、对确定位置”,而不仅仅是在教室里用数对确定位置。生活情景里的过多徘徊(如片段2),只会使学生的探索停留在生活阶段,缺少抽象化、数学化的提炼,影响数学目标的达成。其次,由“在教室里用数对确定学生的位置”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两者之间缺乏有联系、有层次的过渡,使人不禁疑惑“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个重点内容成了练习(片段3),那么,前面花很长时间在教室里确定位置(片段1和2),又有何意义呢?要知道,对数对的概念,学生需要“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之后才能建立。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由此,创设情境已经成为我们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情境的创设

4、归根结底是为“数学”而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创设联系生活的情境应紧扣本节课的数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重在让学生能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数学化学习历程。那么,就这节课而言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本节课可以在情境中就完成从生活现象到数学问题的提炼过程。如老师在设置“开家长会”的生活情境,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引出“数对”之后,可以增设一个教学环节,即:利用课件或画图把教室的现实情境图展示出来,再把情境图抽象为数轴图(座位抽象为点、每排和每列抽象为水平线和垂直线),继而引导学生在数轴图上来认识、理解“数对”的特点从两个方向来确定位置。这样才能通过情境巧妙地联系起生活与数学,真正使学生有一次从生活到数学的思维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