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75722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象棋入门课程纲要一、 基本项目课程名称: 中国象棋入门1、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2、 授课时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3、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北岗学校摸索开发的校本

2、课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学校自己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这一著名论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想到了中国象棋。象棋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源远流长,历千年而日趋兴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而且它以红黑棋代表两军对垒的智力竞技,是一门开发智慧、提高智力水平的综合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能和记忆力,下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学校教学大纲。”受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一话语的启发,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那就是把象棋列入我校的教学活动中。象棋慢慢进入课堂,也慢慢深入学生心中。课余饭后,校

3、园内的凉亭内、石板棋盘上、教室内的讲台上、课桌上,你随时可看到专心对弈的小棋手,一边的旁观者也是那样的安静。校园里很少再见到因没有适合的娱乐活动而追逐打闹的学生。象棋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我们学校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象棋的历史、国内外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象棋比赛技术,能够参加一般性比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课程具体目标(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象棋的起源、国内外发展状况和

4、比赛情况。2了解中国象棋的基本下法。3掌握各子的价值与运用原则。4掌握简单棋规。5掌握中国象棋基本杀法。6掌握中国象棋36招杀技。7掌握中国象棋比赛能力。8.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现场演示。 四、教学设计原则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设计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统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前提下,教案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重新组合调整课程顺序。教学内容体现少而精,避免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简单重复。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呈现具体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应多设计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

5、习过程中去。1、 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学生观察、实践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五、教学设计建议1、根据制定的本纲要可以以主题教学方式、也可以按教学单元方式进行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的呈现尽可能通过典型实例,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避免单纯知识传授。3、可根据需要,安排训练、比赛等。六、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一)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 象棋入门基础知识 2课时第二章 各子价值与运用原则 3课时第三章 简单棋规 2课时第四章 中国象棋基本杀法 6课时第五章 中国象棋36招杀技 3课时第六章 组织学生班内比赛 2课时(二)本课程共分四章,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6、:第一章 象棋入门基础知识 2课时本课程标准:阐述象棋入门基础知识;第二章 各子价值与运用原则 3课时本课课程标准:阐述的各子价值与运用原则基本内容;第三章 简单棋规 2课时本课程标准:阐述简单棋规;第 四 章 中国象棋基本杀法 6课时本课程标准:介绍中国象棋基本杀法; 第五章 中国象棋36招杀技 3课时本课程标准:介绍中国象棋36招杀技; 第六章 组织学生班内比赛 2课时本课程标准:组织学生班内比赛。七、课程形式1、学时:每周1学时,共18课时,安排在向一年级进行2、教学工具和手段:互联网、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教学模式。3、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八、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分为两部分:1.定量评价-结合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平时参与课堂讨论来评价学习的学习结果2.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长性:1、 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中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2、 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参与状况、积极性3.评价等第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