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零釋(一).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093503 上传时间:2021-04-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德》零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德》零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德》零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德》零釋(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德》零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德》零釋(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德零釋(一)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一、“明王無思” 簡1有“天供時,地供材,民供力,明王無思,是謂三德。”這里的“明王無思”,意爲“明王”即優秀的統治者不必操心思慮。“無思”之用例,如下所示,多見於系統的文獻。 故至智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故曰君道無知無爲,而賢於有知有爲,則得之矣。(呂氏春秋任數)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淮南子原道)聖人無思慮,無設儲。(淮南子詮言)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莊子天地)黄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知道北游)所以貴無爲無思爲虚者,謂

2、其意無所制也。韓非子解老盡思慮,揣得失,智者之所難也。無思無慮,挈前言而責後功,愚者之所易也。明主慮愚者之所易,不責智者之所難。故智慮力勞不用而國治也。韓非子八説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躯,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管子任法) 這些用例多將“無思”和“無爲”聯系在一起,三德的確没有論述“無爲”,但如筆者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及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所指出的那樣,三德在整體風格上與黄帝四經非常接近,而黄帝四經對執道者(即統治者)之無爲有相當多的論述。在此僅擧一例。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无執殹,无處也、无爲

3、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爲刑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无所逃迹匿正矣。 這是説“形名”“聲號”一旦建立了,執道者就可以無爲而治了。三德雖然没有正面論述“無爲”,但如果把它視爲具有黄老思想傾向的作品,説它也崇尚“無爲”就不足爲奇。所以這句話可以這樣解釋,統治者把握了“天時”、“地材”、“民力”,就可以無思、無慮、無爲了。與“天時”、“地材”、“民力”相關的“德”稱之爲“三德”。 二、“孫子” 簡3有“其身不没,至於孫子”。“孫子”的意思就是“子孫”,但不必專門改爲“子孫”。因為這是押韻的需要,例如詩經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中的“

4、孫子”的意爲“子孫”,在這里,“悔(讀喜)”、“祉”、“子”同屬之部。三德的“孫子”的“子”和前面“敬者得之,怠者失之皇天將興之上帝將憎之忌而不忌,天乃降災。已而不已,天乃降異”(簡2)的“之”、“忌”、“災”、“已”同屬“之”部,和“異”是職之合韻。 三、“過而改之”、“臨民以仁,民莫弗親” 簡5最後三字爲“過而改”,李零先生將其與簡6相聯,讀爲“過而改新”,然先秦文獻中幾乎不見“改新”之用例。陳劍先生將簡22和簡6相聯,讀爲“臨民以仁,民莫弗新(親)”,這樣不僅押韻(眞部),而且意思也通順了。“仁”和“親”相聯,在先秦文獻中比較多見。 汎愛衆,而親仁。(論語學

5、而)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宰我曰:“請問禹。”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文命。敏給克濟,其德不回,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大戴禮記五帝德)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人主義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人主有禮而境内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内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人主法而境内軌矣,則其士民莫弗輔也。(賈誼新書道術)夫任臣之法,闇則不任也,慧則不從也,仁則不親也,勇則不近也,信則不信也。

6、(鄧析子轉辭篇)廣仁則天下親之,大義則天下與之,處誠則天下信之,用良則天下之。(馬王堆漢墓出土甲本巻後古佚書明君) 既然簡22和簡6相聯正確,那麼,簡5後面應該接哪条簡呢,目前找不到合適的,但願今後能在上博簡的殘簡中找到匹配。筆者以爲,簡5後面那支簡的首字很可能是“之”,先秦文獻中有 “過而改之”的用例。 過,失也。人情莫不有過,過而改之,是不過也。是故官屬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也,亂則飭冢宰。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教訓失道,風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敗,曰“危”也,危則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無序,君臣上下相乘,曰“不和”也,不和則飭宗伯。賢能

7、失官爵,功勞失賞祿,爵祿失則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也,不平則飭司馬。刑罰不中,暴亂姦邪不勝,曰“不成”也,不成則飭司寇。百度不審,立事失禮,財務失量,曰“貧”也,貧則飭司空。(大戴禮記盛德) 從文意上看,三德簡2到簡5的簡文中,作者排列了大量的過失,如“偽詐”、“不忌”、“不已”、“陽而幽”、“幽而陽”、“詬政卿於神次”、“享逸安”、 “求利”、“殘其親”、“君無主臣”、 “故常不利,邦失幹常”、“變常易禮”等,而“福之基”正在於改正這些過失。這里的結構與大戴禮記盛德有點相似,大戴禮記盛德是先講“過而改之”,再列擧各種過失。而三德有可能是先列擧各種過失,再講“過而改之”,“之

8、”正指代各種“過失”。再從用韻看,“之”與簡5末尾的“哉”、“基”同屬之部,正好可以押韻。 四、“之,未可以遂。君子不慎其德,四荒之内,是帝之關。” 這段話在簡22。簡22上端殘缺,下端完整,余27字。三德的整簡字數都在40字以上,最多可達49字,那麼這里有可能殘缺了二十字左右,不知能否和簡5相接。李零先生將“之未可以遂”連讀,從三德多四字爲句看,或許應該在“之”和“未可以遂”之間斷開。如果考慮“之”和“之内”有對應關係,那“”字會不會是“夏”的假借字或異體字呢。如果眞是“夏”,那麼“之夏”及“四荒之内”都是表示地域之語句,“夏”有可能是“中”的意思。在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

9、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一文,筆者論證道,三德多見“現象命名結果”的句式,前後表現爲因果關係,不過有時命名也會省略,如“宫室過度,皇天之所惡,雖成弗居”,由“宫室過度”之現象導致“皇天之所惡,雖成弗居”之結果,這里就未見“是謂”之判斷和命名。筆者以爲,“未可以遂”是結果的話,那“君子不慎其德”就應該是下一句的原因,因為它並不像是表述結果的話,所以“未可以遂”後應該是句號。至於“君子不慎其德”導致的結果“四荒之内,是帝之關”究竟何意,還難以解釋。至於“關”字,雖然筆者贊從范常喜先生的意見,但也有可能像何有祖先生指出的那樣讀爲“閭”,四部叢刊本穆天子傳卷六中可見“皇帝之閭”的用例。“夏”和“閭”均屬魚部,兩者可能有押韻關係。這樣就要把“四荒之内,是帝之關”視爲和下文“臨民以仁,民莫弗親”相照應的句子。那樣的話,祇能在“君子不慎其德”後打句號了,不過,這實在費解。 五、“方華” 簡8有“邦四益,是謂方芋,雖盈必虚”,何有祖釋“芋”字爲“華”,非常準確。與“華”字完全相同的字形,亦見於竞建内之中的“進芋子以馳于倪廷”,趙平安先生讀爲“擁華子馳于倪市”,並從説苑尊賢和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找到印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