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2).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96696 上传时间:2021-04-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平均数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求平均数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求平均数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平均数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平均数 (2).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圆片、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一些教据。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

2、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观察想象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有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推想、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让深长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为学生提供了好多圆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

3、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在练习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借助多媒体和学具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从而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图,师讲述:这是一个长方体容器,用三个闸门把这个容器平均分成4格在里面盛上高度不等的水,请想像一下,如把这几个闸门打开,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2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3小结:(多媒体演示)

4、看,打开闸门,高处的水往低处流,最终水面高度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平均高度”是怎么形成的?(水从多的地方移到少的地方。) (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师归纳: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评析:“水往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也特别熟悉。此处,借助学生熟悉的这种自然现象来引入新课,一方面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从中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

5、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问: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 a)学生合作探究: 怎样求出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看哪个组的方法多。(四人一组摆圆片,师巡视指导。) b)交流汇报: i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5。 ii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片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片的平均数。

6、 iii师:谁能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呢? (生答。) iv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评析:“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片,让学生通过摆圆片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a)师:课下,老

7、师让你们收集了一些信息,下面各组说一说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你们组打算解决关于平均数的什么问题? 生1: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5位同学的身高,我们组打算计算一下这5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边介绍边投影出示关于身高的统计表。) 师:在未求出平均身高之前,请你估算一下平均身高的所在范围和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生估算。) 生2: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两个组1分钟的跳绳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这两个小组一分钟跳的平均次数。(边说边投影出示。) 师:如果给优胜组发奖的话,你们认为应给哪个小组发奖?你们认为怎么比比较合理? (生讨论后回答。) 生3:我们组收集了我班一组和二组每个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每个

8、组的平均成绩,我们还想知道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同学们收集的信息真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好,下面就请你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吧! b)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师参与指导。 c)生汇报结果,师评价。 (生1汇报后师问:从这个平均身高中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生推测。) 评析: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学生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中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的推测和平均值范围及平均数的估算,是对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a)探讨: (1)(多媒体出示一片海域图片,标出平均水深5米。)有一艘轮船吃水深度4米,这艘轮船能不能安全通过?为什么? (2)提问:“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后汇报。 b)课外调查 为了反映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调查,并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汇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