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05278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课题 1: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教学用具: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教学思路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归纳小结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 (2) (3) 2、灭火的原理:(只要

3、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 (2) (3) 一、【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如果没有火将会一片黑暗,吃生食、汽车、火箭都无从谈起。但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说火是一把“双刃剑”。看到火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燃烧,我们只有掌握燃烧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火。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同探究燃烧与灭火。【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通过观看燃烧条件的探究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二、【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4、。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制

5、定方案,设计实验】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2)将一个燃

6、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3)取一张纸和一小块木板,分别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交流讨论:思考并回答: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

7、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改进实验,深入探索】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学生思考回答:(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小结并板书】燃烧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

8、的着火点)【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过渡】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突显火灾引入灭火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

9、原理。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师生互动,一显身手】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学生1:用水浇灭学生2:用嘴吹灭学生3:用湿布盖灭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归纳原理,防火自救】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板书】1

10、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

11、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回顾总结,整理新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师生回顾,总结。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四、【有效训练】1野外烧火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A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B使散热的速度加快C使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D便于提高温度2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12、( )A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电器设备失火,可用水浇灭C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的火灾 D身上衣服着火时可就地打滚3将燃着的木柴头部朝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处二氧化碳浓度大C火柴梗处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的着火点较低4 钻木取火的原理可用下列三句话来解释:木头的内能增加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着火燃烧起来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 这三句话的正确顺序是( ) A B C D5、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却不能呢? 6、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7、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13、灭火?说明理由。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五、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氧气(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6、 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

14、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燃烧与灭火 王瑾平 辉县市城北初级中学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