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05894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第1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20XX 年 9 月,市政府发布实施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 20XX-2030)。在此背景下,宁波市规划局委托编制了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 ,作为规划纲要的深化,主要落实纲要的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为综合协调象山港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编制本规划。第2条规划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立足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合理安排陆地、 海岸线和海域的保

2、护与利用时序;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适度有序利用的原则,为区域的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提供基础支撑。第3条规划期限规划近期: 2020 年,规划远期: 2030 年。1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4条规划范围依据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鄞州、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五县(市)区 23 个乡镇。陆域面积 1776 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为 2868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包括北仑梅山街道、白峰镇、春晓街道,鄞州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奉化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宁海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

3、、跃龙街道、桃源街道、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大佳何镇,象山西周镇、墙头镇、大徐镇、黄避岙乡、贤庠镇、涂茨镇共23 个乡镇(街道)。第 2章 目标定位与规模第 5条总体发展目标规划依托都市区功能, 立足海洋生态文明, 将象山港区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港湾, 浙江的“维多利亚港”,提出“国家生态海湾、国家级海湾公园、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特区”的总体发展目标。第6条功能定位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港湾,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宁波现代化都市的重要功能区。2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7条城市用地规模到 2020 年,象山港区域规划城乡总体建设用地18

4、6 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48 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为38 平方公里。到 2030 年,象山港区域规划城乡总体建设用地 230 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 212 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为 18 平方公里。第 8条城市人口规模到 2020 年,象山港区域规划总人口为 110 万左右,城镇人口为 70 万人,农村人口为 40 万人,城镇化率为 65%。到 2030 年,象山港区域规划总人口为 150 万左右,城镇人口为 132 万人,农村人口为 18 万人,城镇化率为 88%。第9条空间保护战略区域空间的保护战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准入、开发总量控制、集约利用土地四个方面。()生态环

5、境保护以合理的环境容量为门槛,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加强对陆域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重点区域进行空间开发管制, 严格控制排污;加强湿地保护 , 除已批准的围垦计划外 , 原则上不得进行新的围垦 , 严格控制养殖数量 ;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对海洋开发的依法管理及组织协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准入以生态型、清洁型产业为主导,允许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3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染小的产业,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开发总量控制确定适度的用地容量规模,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引导土地利用综合协调发展。根据象山港区域的功能定位, 适度发展旅游

6、休闲、 清洁工业和港口物流等产业,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集约利用土地象山港区域必须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控制开发项目用地指标, 加强对项目的用地管理, 加强对区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第10条空间利用战略象山港区域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本区域的空间利用战略从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区域空间管制、区域产业导向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从城镇现状、发展潜力和未来机遇出发, 着力构建“三级四类”的环象山港城镇带。“三级”包括城市功能区、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城市功能区是象山港主体功能的重要载体, 并

7、承担区域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是区域重要的人口、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宁海县城、 宁波中心城滨海组团。中心镇是区域重要的产业及人口集聚节点,主要包括西店、西周、松岙等。一般乡镇包括贤庠、大佳何、裘村、黄避岙等。4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象山港区域城镇形成“四类” :加强城镇特色功能培育,积极承接中心城区旅游休闲、商贸物流、工业创意、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综合型、工业型、旅游型、港口型的城镇。()区域空间管制为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制定“空间准入”的规则,实施“空间管制” 。不同的管制分区将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 承载不同的区域功能。 每一

8、类分区划定具体的空间界线,制定规划建设控制导则。()区域产业导向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 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努力形成“ 3+2+2”现代产业体系。第 3章用地布局规划第11条空间管制规划将本区域划分为三类管制分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适建区:包括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电厂发展用地、滨海工业、码头、物流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 266。4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 15%。限建区:包括旅游度假区、 发展备用地和围垦用地, 面积 426。2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24%。禁建区:主要指特定环境保护用地和山体、耕地

9、、湿地、海岛5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五大类。环境保护用地包括水源保护区、 国家文物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耕地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及撤并自然村退宅还耕用地等,共计 1083。2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61%。第12条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一轴、两区” 空间结构,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一带”为沿象山港海岸生态带, 是象山港区域及城市的生态腹地,构筑象山港的蓝色梦想。以象山港海湾公路为依托,形成特色鲜明、等级分明、功能清晰、宜业宜居环象山港功能组团,努力打造以生态旅游、港口物流、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先进制造等为主导的环象山港高端产业带。“一轴”

10、为沿象山港大桥构建象山港大桥发展轴, 融入整个宁波市域发展体系, 强化产业的发展引导。 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为依托,努力打造以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都市农业、休闲渔业、物流等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发展轴。“两区”为以象山港大桥为界, 东侧为海洋产业区, 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西侧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第13条用地布局象山港区域规划总面积为2868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776 平方公里。 2030 年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211。5 平方公里,占陆域总面积的 11。9%。农村建设用地为18 平方公里。6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60。49

11、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8。60%;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8。61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7%;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22。06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43%;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 58。10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7。47%;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 5。80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74%;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 18。19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8。60%;规划绿地面积为 35。32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6。70%;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 2。94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39%。第14条重点区块布

12、局以象山港大桥为界, 东侧为海洋产业区, 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西侧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海洋产业区海洋产业区整合原梅山岛、北仑滨海新城、鄞州大嵩新区、象山临港装备工业园, 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 引导开发海洋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开发新型城镇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定位为 “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核心区、 浙江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承载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现代海洋生态休闲宜居新城区。 ”()生态引导区生态引导区整合奉化沿港休闲度假区、宁海强蛟 - 大佳何旅游文化商业区、象山西周 - 黄避岙 - 西沪港休闲区等重要功能区块 , 建设7

13、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象山港海湾公路并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生态引导区内加强生态保护,调整开发方向与强度,停止扩建燃煤热电,适时搬迁与区域功能定位不符的污染型产业,禁止温排水排放入海。1)象山港海湾公路为打造好国家生态海湾、 海洋文明特区, 规划沿海岸线新建一条接山连海的休闲景观道路象山港海湾公路,将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海湾公路之一。2)国家海湾公园象山港国家海湾公园范围包括沿象山港海湾公路以内的全部海域、滩涂和陆地, 部分地区包括公路外围景观较好的森林公园和湿地。总面积 686 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24%。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进行适当旅游、游

14、憩、科研、教育等合理的资源利用。 海湾公园分成 “核心区 - 建设引导区 - 生态恢复区”三个功能区。海湾公园核心区 286 平方公里,包括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栖息地, 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区域, 以及具有一定代表性、 典型性和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景观、 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区域。 规划核心区内工业零增长, 不围垦、不占岸线,保障海洋生态底限。海湾公园建设引导区 35 平方公里,包括阳光海湾度假区、强蛟文创商业区、西周新镇休闲基地、松岙生态经济服务区、狮子口养生休闲区、船厂改造区等区域。规划建设引导区内污染零增长,不扩8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

15、个人学习使用张、不增排,引导建设发展转型。海湾公园生态恢复区365 平方公里,包括生境比较脆弱、 生态与其他海洋资源遭受破坏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得以恢复、修复的区域。生态恢复区破坏零增长,不采石、不砍伐,修复海陆生态环境。3)国家海湾公园重要功能区块奉化沿港休闲度假区(莼湖- 滨海新区 - 阳光海湾)发展目标为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旅游风貌区。阳光海湾南侧以“荡、滩、堤、圩、岛”进行地形处理,维持丰富景观多样性。奉化滨海新区南侧结合海洋保护区打造为湿地公园。宁海强蛟 - 大佳何旅游文化商业区开展海上休闲娱乐、展览等,打造休闲旅游区。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 水泥等产业项目。对明显影响象山港生态环

16、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象山西周 - 黄避岙 - 西沪港休闲区西周依托市域轨道站点打造生态新市镇, 西沪港推进大 M草治理工作,作为港内湿地、鸟类观景点,体现生态原真性。4)宁海县城及西店卫星城(不在海湾公园范围内)宁海县城发展目标为国家级生态县,长江三角洲南翼山海旅游度假基地,宁波南部中心城市。把城市中心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服务宁海人民的城市公园和展示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客厅。9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西店卫星城发展目标为宁海北部综合型滨海小城市, 宁波市重要的卫星城市和区域、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区。第15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区域

17、功能定位, 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 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 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努力形成“ 3+2+2”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目录,新(扩)建工业企业单位用地投资强度及产出强度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 2 倍或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重点发展区新(扩)建企业的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

18、平。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水泥等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依据象山港区域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从现有产业基础出发,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强规划引导,集中配置要素,谋划生成项目,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块。10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与此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和集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逐步关闭污染高、能耗大、布局不合理的电镀、造纸、纺织印染、拆船等企业。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制定实施退出机制。对明显影响象山港生态环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 , 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和宁海国华电厂要适时进行技术改造。第16条旅游布局象山港区域按照“点面结合、

19、陆海统筹”的原则,实施“以轴串点、点轴联动”的开发模式,构建“三廊(带) 、六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三廊(带)”即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条件,按照自海及陆的扩展顺序,依次形成海上休闲活动带、 浪漫海岸风情带以及山地休闲游憩廊。“六区”即根据行政区域的不同主体,按照由北向南、环港一周的排列顺序,依次构建梅山湾度假区、鄞州大嵩新区、奉化滨海新区阳光海湾、宁海湾度假区、宁海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西沪港生态旅游区六个功能区块, 同时利用不同区块的优势资源, 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第 4章 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第 17条 海域保护海陆统筹,以海洋生态保护为立足点,优化海洋功能,保护潮11

20、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间带,控制纳污总量。在象山港口部, 自穿山南至象山港大桥和象山涂茨钱仓, 重点区划港口和航道,保证梅山岛开发,兼顾渔港建设,保障渔业资源洄流繁育。在象山港中底部, 自象山港大桥至象山港底, 重点区划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 兼顾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和现有港口, 保障军事用海和电厂用海。除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少量填海和象山港口部经科学论证允许少量围海以外,禁止围垦海涂和填海。第18条岸线保护以岸线控制为抓手, 严格控制象山港大桥以西区域的围垦,优化生活岸线,增加生态岸线比重,岸线总长约360 公里。() 生活休闲岸线:合理利用,开发绿色空间,规划约100 公

21、里。()工业岸线:工业用地与岸线之间增设绿化带或滨海公园(国华电厂、大唐电厂、浙江船厂以外) ,规划约 75 公里。() 生态岸线:严格保护,适当设置步道系统或观景平台,规划约 95 公里。()港口岸线: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在满足港口工功能的同时进行景观绿化,规划约25 公里。()渔业岸线:适当集中整理,规划约45 公里。()特殊岸线:严格保护,规划约20 公里。12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19条陆域保护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维持生物活动的连贯性。陆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 1383。6平方公里,占陆域 1775。8 平方公里的总面积

22、78%。建立 11 条主要山水通廊和 12 条次要通廊,保持植被的生态涵养、主要水系和湿地水体主要聚集通廊。第20条海岛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岛:主要有梅山岛,重点培育高端产业、滨海新城、保税物流、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旅游岛:悬山岛、凤凰山岛、横山岛和道人山岛、东屿、西屿等作为旅游岛屿, 依托旅游岛屿的总体定位, 结合度假项目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景观改造,开发海岛度假旅游; 。生态保护岛:主要包括缸爿山岛、南沙山岛和其它面积较小、环境脆弱、植被覆盖良好、 具有较好自然景观的岛屿。缸爿山岛开发为野生海滨木槿保护区, 南沙山岛开发为植被鸟类保护区, 严禁任何形式大规模开发,加强特殊濒危物种保护,防止

23、生态退化。 。第21条特色村庄保护对象山港区域 61 个特色村庄进行分类保护,与旅游休闲发展相结合,包括山水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历史名人、农林渔特色村等等。13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22条特色景观塑造通过海湾公路串联穿东望日、 梅山维港、九曲嵩江、鹭翔松岙、千岛海湾、森林黄贤、渔满桐照、雁林苍泉、强蛟探海、西周新镇以及西沪港湾、姐妹双屿等象山港最具价值的景观。第 5章综合交通规划第23条规划目标适应象山港地区城镇群的发展, 规划加强象山港区域同宁波中心城、台州等地区的联系及奉化、宁海、象山三县之间的快速联系,重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 市域轨道、干线公路及疏港集疏

24、运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 干线公路为主通道, 以客货运场站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24条公路()高速公路考虑该区域对外客运交通和疏港货运交通的需要,规划形成“两横三纵”的高速公路布局方案。其中,两横分别为穿山疏港高速公路、象山港疏港高速公路;三纵分别为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六横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一级公路:规划S218甬临线、 S311沿海中线、 S310、S214、S215、G527、奉莼线、宝瞻线、太河南路、穿咸线等10 条。14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二级公路:规划临港路、莼白线、下湖线、大海线、横溪 - 裘村、莼湖 - 松岙、三镇

25、连接线、环港公路、贤庠爵溪线、大徐爵溪线等。()象山港海湾公路在整合现有规划道路的基础上, 形成环象山港连续的、 休闲型的景观通道,利用其沿线丰富、连续的景观系统,将其打造成以“主题绿带、连续交通、特色节点”为特色的滨海休闲景观通道。第25条铁路区域内规划甬台温铁路、 甬金铁路 2 条干线铁路, 穿山疏港铁路 1 条支线铁路。第26条市域轨道区域内规划云龙象山线、奉化宁海线等2 条市域轨道。第27条客、货运枢纽()客运枢纽站客运枢纽划分为区域客运中心站和乡镇级枢纽站两个层级。根据区域规划城镇体系、客流特征,区域内规划宁海、裘村、西周、西店 4 个区域客运中心站;同时各乡镇根据自身发展水平,规划

26、完善乡镇级枢纽站,满足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需要。()货运枢纽站规划货运枢纽站7 处,分别结合梅山保税物流园区、宁海物流15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园区、宁海湾物流中心、象山贤庠物流中心、沿海物流中心、西店配送中心、宁海铁路配送中心设置。第28条港区规划()作业区象山港区域规划 6 个作业区。北岸自西向东布置松岙、梅山、穿山南 3 个作业区,南岸自东向西布置贤庠、 西周和强蛟 3 个作业区。()渔港规划桐照、栖凤港、国庆港、峡山港、洪溪港、圆山港、薛岙港、宏伟港、横山港、蒲门港等10 个渔港。第 6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略)第 7章 防灾规划第 29条 规划目标象山港区域的综合防

27、灾体系能够有效抵御各类灾害, 防灾设施达到国家要求的设防标准,并能快速、有序地应对超标准灾害。第30条防洪排涝()防洪标准洪 水 、 海 潮 、 山 洪 按 照 城 市 防 洪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 GB/T50805-20XX)的设防标准设防, 个别重要的保护对象可适当提高标准。16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水库、山塘的防洪标准需根据承担的任务和下游保护对象等,依据相关规定具体确定。()排涝标准城镇为 2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 24 小时排出,农田为 20 年一遇 3 天暴雨 3 天排出。第31条消防()消防站规划依据每个标准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为4-7 平方公里,消

28、防车辆5分钟内能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原则,区域内设置20 座一级普通消防站。规划设置 5 座水上消防站。()消防给水规划在建成区范围内,城市消防车通道应按120M间距、 150M保护半径要求布置建设市政消火栓。第32条地质灾害防治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新增灾害点进行整治,对地质灾害实现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17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33条抗震()设防标准城市各项建设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XX)

29、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区域地震动参数为 0。05g,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 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等地震设防要求高于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规划城市建设的抗震防灾可分为新建和现有建筑两种情况进行规划。新建的各类建筑应按国家现行的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设计和施工, 由地震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现有的房屋建筑由于数量较大, 应分批分期地由房屋产权部门组织抗震鉴定,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各部门财力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抗震加固,使其达到应

30、有的抗震能力。加强避震疏散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区域的防灾、 避难场地应结合绿地以及广场建设,并保证通道畅通。18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第 8章 环境保护与整治第 34条 规划目标改善象山港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第35条环境质量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为二类,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XX)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XX)执行。地表水水质达到各功能区要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100%达标。()环境噪声质量目标按声环

31、境质量标准(GB3096-20XX)执行,规划区城市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各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按要求达标。()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海洋功能区划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 执行,海水水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执行。()污染物排放遵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19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排放标准(GB16297-1996)及其它有关标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 100%。第36条水环境保护

32、措施科学合理控制水产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流域、 区域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象山港两岸低山丘陵区停止采石,在坡度较陡、土壤瘠薄、岩石裸露较多、易引起滑坡、塌方的地段增建水土保持林。制定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政策法规。建立发电厂的温排水热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跟踪、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生态损害补偿和恢复机制。第37条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制定防治措施。第38条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加快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 运20 / 21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第 9章 附则第 39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实施。第 40条 本规划解释权归宁波市规划局。21 /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