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13627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主要内容,了解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人格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人格分析的案例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方法 学生汇报课题研究的内容、调查结果汇报、学生相互讨论 点评调查结果、分享心血管疾病的人格分析的视频,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4,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

2、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高血压病 心脏瓣膜疾病: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 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5,医学的发展使人们有效地控制了细菌与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但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又使得肿瘤及心血管疾病跃居人类死因排行榜首位。 经典的医学理论无法说清这些疾病的病因,而广泛的多病因研究正逐渐揭开这些疾病的神秘面纱,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致病因素就是心理社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人格分析,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6,人们常把心脏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 心血管功能改变作为情绪反应的整合 俗话说,“情绪是半条命”,情绪

3、是生命的“指挥棒”。 情绪应激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7,近二十年来,对冠心及高血压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对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因素也日益予以重视。,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8,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9,Taggart等的研究表明,各种情绪应激都可以引起心动过速,主要是通过-肾上腺素能机制; 在体验,甚至预期疼痛发生的情境下,可引起心动过缓。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愤怒-呼吸快而短促,心跳加快; 焦虑-心动过速,心悸,甚至胸痛; 情绪刺激可引起心绞痛等,这些事实证明精神因素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发生猝死。,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

4、10,高血压的致病因素,除了遗传、吸烟、肥胖、缺少体力活动、摄入盐量过大外,精神紧张可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证明,生活、职业、工作环境中的精神压力越大,高血压发病率越高。 高应激地区:环境拥挤、工作节奏快、治安、离婚率、失业率、犯罪率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可高达20-30,而居住环境舒适,生活条件休闲的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常不足10。 心理压力:有调查显示,27的高血压患者是由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1,Obb等发现,易导致精神紧张职业的人员中,高血压发生率增高明显。如汽车司机、纺织女工、飞行人员、麻醉师、杂技演员等,与一般人相比,高血压的发病率要高得

5、多。 人际关系紧张,如上下级关系不协调、同事间不融洽等,都会造成持续的精神紧张而诱发高血压。 多数高血压病人具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症状等。 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可能互为因果。,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2,第一期高血压,血压有时高,有时正常,没有心、脑、肾的并发症。 由于血压波动很大,忽高忽低,波动幅度也大,导致病人的情绪也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 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发脾气。这是因为病人对血压升高的担心,对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感到不适,从而影响了情绪。,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3,第二期高血压,血压常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必须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并开始出现心脏、眼底和肾脏改变,但心功能尚能

6、代偿。 随着高血压的发展,使病人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不适症状越来越多,如心悸、气短、头痛加重等。这些都会使病人的情绪更加不稳定,急躁、易怒、易冲动。,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4,第三期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即使用降压药也难以降至正常,大多出现了心衰、肾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合并症。 身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而且也使病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高血压晚期,病人的情绪往往变得敏感、多疑,甚至出现了被害妄想,行为的异常也更加显著。,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5,高血压病与心理因素,对36例高血压病人(I期)运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精神症状的分布和抑郁情绪进行调查。 结

7、果提示,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SDS也提示大部分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高血压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6,冠心病与人格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两位美国的心脏病学家 寻找冠心病的原因,致力于研究性格对冠心病的影响;制定了一套量表,“A型性格问卷”; 从事医学和心理学的人们认同:性格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7,A型人格,A型人格(性格)具有6种基本特征: (1)强烈持久的目标动机; (2)处处追求完美的内在倾向; (3)强烈持久的追求赞誉与进步的欲望;

8、(4)连续卷入多项事务,挑战极限压力; (5)习惯于突击完成工作; (6)经常特意地使自己的心理与身体处于机警状态。 A型人格集中体现两大心理行为特征: 过强的时间意识和过强的竞争意识。,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8,B型人格,个性随和,生活较为悠闲、对工作要求较为宽松,对成败得失的看法比较淡薄。,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19,大多数癌症病人的一种普遍人格特征; 忍声吞气,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负性情绪体验过多。 中国人当中具有比较典型的C型人格特征的是一些带有较强传统意识的中年人。他们常常为了面子而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同时家庭观念又特别强,所以只要子女“不成器”,就会整天处于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中,不仅

9、不释放这种负性情绪反而拼命地压抑与忍耐。,C型人格,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0,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症人格”; 常常比较忧伤而且孤独,同时对自己忧伤与孤独的心情一味地进行压抑,比较沉默寡言。这种忧伤与压抑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的压力,时间一长极易出现心血管类疾病。,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1,A型行为与成就,A型行为者比B型行为者在工作方面付出的努力更多,取得的成就也更大。但是并不如B型人快乐,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2,A型行为与冠心病,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 研究发现:A型行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不是说A型行为一定会使人得冠心病,还需要许多中介因素 冠心病的种类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10、 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3,A型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病,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 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 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达98%。 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 有关专家认为: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体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4,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为患心脏病

11、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我们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便会随之发生。,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5,总的说来,ABCD型个性(人格)特征,对相应的疾病发生,只是一个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的因素。,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6,心血管疾病案例与人格关联,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7,病例一: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男,45岁,以“劳累性胸闷气短伴夜间不能平卧1年,加重2月”为主诉入院。职业警察。 四年以来活动时出现胸闷气短,持续约3-10分钟,休息后症状明显减轻,但是不能完全缓解,仍然有轻微的胸闷,无胸

12、痛及放射痛,伴夜间睡眠时憋气,不能平卧,坐起后减轻。 近2月以来症状逐渐加重。,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8,患者个人史:男性,45岁,正直壮年,身体滑坡,个性急躁、多疑、情绪低落,没有见过笑脸,语言很多,与医生询问个人感受颇多,很小的事情都怀疑与疾病有关,过度关切疾病的进展。心理测查HAMA22分,HAMD21分。 既往史:高血压史四年,糖尿病史1年,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29,入院心电图示(2009.11.4):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 心脏彩超(2009.11.6)示:左房28,左室40,室间隔11,左室后壁10,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0,胸部正位

13、平片(2009.11.6)示:左心室增大 冠脉造影结果(2009.11.9):右冠正常,;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近段65%-75%狭窄,回旋支正常。,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1,诊断:冠心病 抑郁障碍 虽然,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了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但是,结合症状特点分析,考虑患者的胸闷症状与冠状动脉狭窄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建议支架治疗。 经过用抗抑郁药物和冠心病药物治疗,3月后患者胸闷症状完全消失,活动没有任何症状。抑郁症状也消退。,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2,病例二:高血压伴惊恐障碍,患者男,35岁。父母亲都有高血压病史。患者二个月以前,发现血压升高,血压值在140-150/80-90mm

14、Hg。 近一个月以来,患者经常出现血压陡然升高,高达160-180/100-105mmHg,持续5-10分钟后,血压可以自行回落,发作期间同时伴心悸。,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3,个人史:男性,教师,个性特征张扬,完美主义,争强好胜,身体上不服输,父母都有高血压病,不愿接受自己患上高血压病,情绪低落,出现烦躁、紧张、疲惫。,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4,入院期间,没有服用任何降压药物,每天下午6点左右发作阵发性血压升高,伴有恐惧害怕,同时伴有濒死感。缓解期间血压完全正常。肾上腺CT检查正常,24小时尿VMA正常。其他检查也正常。 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5,诊断为惊恐障

15、碍 抗焦虑治疗后,阵发性高血压及其相关症状很快带到彻底控制。 患者出院以后复诊,惊恐障碍已经彻底控制,平时血压稍微升高,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可以控制。,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6,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干预的方法,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7,高血压病的心理干预,预防高血压要先纠正不良心理因素,或者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要治疗不良的情绪。 高血压病要彻底治愈必须纠正各种心理症状,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 为高血压病病人建立心理卫生保健网络档案,针对个体的靶症状进行个别治疗,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8,应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已有很长的历史,降压药对于大多数病人,均通用效地控制

16、血压,可以减轻重症病人的心、脑、肾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但是,所有降压药都不可能消除血压增高的原因,而且还会引导口干、乏力、嗜睡、抑郁等多种副作用,以致使许多病人不能坚持服药,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39,为此,美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曾参与了“高血压是杀人凶手”为口号的健康教育运动,以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其中包括教育高血压病人必须遵照医嘱服药。 这一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年中,心脏病死亡人数下降了25%。 教育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需要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参与。,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40,A型性格的改善,(1)注意自

17、己的行为:放慢节奏,保持平和,降低音调,注意聆听,善于理解,保持微笑。 (2)选择环境:定时自我放松,一般20分钟即可。不看描写暴力行为的电影,多看喜剧、听听音乐。工作不要给自己加码,多与人聊天,友好待人,多一点人情味。 (3)经常问问自己,哪些事情该制止,久而久之,自然牢记心中。,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41,(4)每天回忆一下,今天出了什么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当自己觉得自己要发火时进行自我暗示地放松。 (6)回避易引起你强烈情绪反应的人与事。 (7)培养艺术修养,绘画、垂钓、跳舞、宠物等,使紧张的思想和肌肉得到休息。 (8)交几个知心朋友,交流感受与心得,在朋友之间的笑声中,使你变得倜傥大度。 (9)强制休假,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42,作为现代人,必须透过纷纭繁杂的节世事万物,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树立健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协调理想我同现实我、主我同客我、心理同生理、个体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又要有所追求,积极进取,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内心世界的和谐和宁静。,心血管疾病与人格分析,43,学生汇报课题研究的内容、调查结果汇报、学生相互讨论 点评调查结果、分享心血管疾病的人格分析的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