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16481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课程标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商品经营专业课程标准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商品经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基本理念统计

2、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追求基础和应用并重的理念。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强调一致性,而在方法的具体应用方面则强调发散性,即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利用统计方法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具体而言,本课程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社会上对统计有一种偏见,认为作用相当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经类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对统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体会到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统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相当必要。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汲取国内外统

3、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适当扩展知识面,不仅要讲明“是什么”、“怎么做”,更要讲清“为什么”,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基本概论和基本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统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科学性是十分可信赖的,因此,打好基础,充分掌握这种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课程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十分必要。(三)以统计哲学思想来培育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统计学中的基本思想与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加强统计哲学思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统计创

4、新意识的产生。(四)强调统计计算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处理统计信息能力的高效和统计分析能力的巨大提高。统计信息技术是适应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到来而产生的技术手段,随着市场统计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对加工整理和挖掘统计信息需要量的扩大,统计学教学中,将统计分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统计处理的现代化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的统计初级人才的客观要求。(五)加强实践环节,实现统计教学的根本目标。统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市场调查实践活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训练以及统计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5、是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前提,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改变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社会经济统计概念所占比重过大,而方法较少的不足,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实用的方法内容,同时,加强相关和回归分析的内容。(二)考虑到有些财经类非统计专业没有单独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因此,在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概率论初步的有关内容。(三)考虑到EXCEL是目前几乎任何计算机中都有的一个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具有很强的统计功能,因此,在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着重EXCEL统计功能的介绍。(四)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除了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外

6、,增加统计成功案例教学,并将统计调查分析能力一并纳入考试范围,以便在一定程上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7、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三)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二、分类目标为达到总目标,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制定内容标准,以分类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部分强调“照本宣科”;对于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部分则注重方法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具体应用的适用性;对于实践应用环节则鼓励创新性和理论方法应用的灵活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既要考虑各不同专业的特点,又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差异。在教学次序上,注重先基本概念和方法,后实际应用的做法。三、课

8、程目标 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的知识有:统计学原理理论基础,统计指标的计算应掌握的技能有: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采用科学方法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二)课程实施进程与方法1、课程学时按排本课程教学学时为72学时,各章内容及学时分布如下:内容学时内容学时第一章 概述6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14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4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10第三章 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12复习4第四章 抽样技术概述

9、10第五章 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12合计722、课程实施方法(1)第一章概述,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几个抽象的统计概念,如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2)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通过列举1-2个例子讲清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3)第三章,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各项统计指标的方法。(4)第四章抽样技术概述,通过列举12个例子讲清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5)第五章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通过列举12个例子讲清静态分析指标与动态分析方法。(6)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通过列举

10、12个例子讲清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对统计的好奇心和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增强统计哲学思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统计创新意识的产生。3、增强学生处理统计信息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是培养合格的统计初级人才的客观要求。4、增强学生市场调查实践活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课程内容体系标准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参考课时1概述【教学内容】1统计和统计学。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特点。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

11、学要求】一、理解统计、统计学、统计的基本性质。二、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过程和职能。三、掌握统计研究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四、熟练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统计的涵义、基本特征。2、用关系图的方法授课。3、反复做练习。6学时2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教学要求】一、理解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了解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掌握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二、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理解数据的审核与汇总,掌握统计分组和频数分布。三、能审阅统计表,会看统计图。1、运用图简明扼要地展示数据的来源。2、运用现实生活中

12、的例子来说明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3、拿一些规范化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给学生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加深对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认识。4学时3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教学内容】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2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3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权数的意义、作用和选择。5计算平均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一、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流量)与时点指标(存量)的含义和区别。二、理解平均指标和离散程度指标的概念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三、理解并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调

13、和平均数、全距、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和应用。四、理解权数的意义和作用,正确选择权数。五、了解几何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在讲述本章前,利用课堂提问重温前两章已学过的基本概念,特别是第一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样做不仅加深理解已学的知识,而且对本章概念的理解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2、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可举例,让同学们计算。12学时4抽样技术概述【教学内容】1平均抽样误差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2极限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3必要抽样数目的意义和计算。【教学要求】一、理解和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二、掌握抽样调查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三、理解和熟练掌握平均抽样误差的概念、影响因

14、素和计算方法。四、理解和熟练掌握极限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五、掌握必要抽样数目的意义和计算。六、了解全及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和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1、拿一些具体资料让学生计算各种抽样组织形式抽样平均误差误差,培养学生实际计算能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各种误差。 2、举例确认总体基本单位。10学时5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教学内容】1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作用和计算方法。2综合法指数的概念、特点和编制方法。3指数体系及两因素分析。4加权算术平均法与加权调和平均法。【教学要求】一、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二、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三、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明确

15、指数的作用种类。四、理解并熟练掌握综合法指数、平均法指数、指数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因素分与推算。五、理解并初步掌握均值指数的概念、计算和指数体系的编制及因素分析。1、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组织大家动手计算各种指数,进而对指数进行分析评价。2、列表讲授六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和计算方法。3、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各种指标,进而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12学时6时间数列分析【教学内容】1序时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2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分析。【教学要求】一、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方法。二、明确

16、序时平均数的概念,划清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之间的界限,熟练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三、理解并熟练掌握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四、理解动态数列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1、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各种指标,进而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14学时7相关与回归分析【教学内容】1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和测定,相关系数的计算。2回归分析的概念,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关系,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步骤,简单直线回归分析。【教学要求】一、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和测定。二、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和计算。三、理解回归分析的概念。相关与回

17、归分析的关系。四、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步骤、熟练掌握简单直线的回归分析。五、了解估计标准误差。1、运用图简明扼要地展示各种相关分析图。10学时其他机动4学时考核评价总课时72学时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统计指标的计算为主线,结合职业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统计的技术方法的同时,还应把统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在形式上更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达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示应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8、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进行统计指标的计算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活动。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实用、具体并有可操作性。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现代化、多样化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2)教学中应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中,既学会银行柜面业务必须具

19、备的知识,又练就各项基本技能。(4)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三、教学评价 (1)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实训指导书的开发和应用 实训指导书既是教师训练学生的指导文件,也是学生参加实训的参考书,所以在编制时必须注意可操作性,要求文字简练,脉络清晰。 (

20、2)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生动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视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活动双向化、学习形式合作化。(4)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本课程属于实践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进行各项统计指标的计算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为此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使学生在企业教师的带教下参与企业实践,熟悉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学生尽快成为合格的统计核算岗位核算员创造条件。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三年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