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01289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李雅静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并掌握“玄虚、诓骗”等词语的读音词义;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驳论文的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 学法指导: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五 教学

2、流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网络笑话买汽车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解说:老师读妈妈部分,学生读孩子部分。由生活中的小反驳导入驳论文的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从身边事说起,亲切。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简介背景 1 学生简介背景 2老师多媒体展示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

3、之后,随着“国 联公理之判决”这一迷梦的破灭,反动 政府为了开脱责任,利用报纸等宣传 喉舌,散播悲观失望情绪,将自己一 手制造的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推至于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混淆黑白,麻痹人民。1934年4月 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军阀 段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 时轮金刚法会”,求佛保佑,解救国难。这一套的毒害更大,能迷惑人民在“玄虚之至”中沉醉昏睡。于是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夯实基础,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搽(ch)玄虚(xun) 省悟(xng)诓( kung ) 渺茫(mio) 脊梁2解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

4、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找出文中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吗?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

5、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2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

6、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解说: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等于雄辩。而对方罗列的事实却在为作者服务,这是极具讽刺效果的。通过思考,学生训练了推理判断能力,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

7、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说: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3.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

8、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

9、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五)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

10、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解说:用替换练习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解说:通过揣摩字词体会文章的深意,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

11、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解说:通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

12、表达效果。 (解说:小结时须言简意赅、提取精要,勾画本节课的轮廓即可。) (八)布置作业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这个和那个,收华盖集) (解说:有助于巩固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鲁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论述。) 2.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解说:通过自主学习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六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