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29255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常用的药物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药物引起的造血系统疾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其中有些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达32.5%。,药源性血液病,预期性反应(剂量相关),非预期性反应(敏感个体),各种给药途径均可诱发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常见药源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比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但最为严重。 药源性再障约占全部再障的

2、50-70%,可在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常难以确定引起的药物。,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再障,急性型,慢性型,药源性再障的发生机制: 1. 引起造血干细胞衰竭(骨髓抑制) 2. 引起造血微环境缺陷 3. 免疫反应机制,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再障的药物: 1. 抗生素(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卡马西平等) 4. 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 5. 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 6. 杀虫剂、苯,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再障的防治: 1. 在使用可能引起再障的药物时,应定期进行血液监测。 2. 发现药源性再

3、障,应立即停用诱发再障的可疑药物,并且禁止任何可能导致骨髓损害的药物。,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3.给予对症治疗: 预防和控制感染; 贫血严重伴组织缺氧者可输血治疗; 骨髓尚存部分功能者,使用药物(雄激素等)刺激骨髓造血; 急性再障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胸腺球蛋白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患者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 急性再障应及早进行骨髓移植。,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二、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血检白细胞一般低于2109/L,绝对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多为正常值的30%以下,甚至缺失。 病人常突然发热,时有寒战、咽喉痛、头痛等不适

4、症状。多数可出现败血症,有的出现肺炎、口咽部念珠菌感染或皮肤感染,并可发生致死性感染。,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粒细胞减少/缺乏症发病机制: 1. 与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 2. 与药物剂量无明显关系的免疫反应。,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近百种 1. 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生素(氯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4. 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 5. 其他(异烟肼、卡托普利、金盐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1. 在使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常规; 2. 当白细胞记

5、数低于3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时,应停用有关药物; 3. 病人恢复期对药敏感,应禁止使用有关药物;,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4.发病期间要防止感染的发生; 5.合理选用皮质激素、丙酸睾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升白细胞,促进恢复。,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三、血小板减少症 血检血小板计数少于150109/L。 多数起病急剧。轻者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或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重者血便、血尿等,常伴有寒战、发热、全身乏力、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等。 停药预后良好,死亡率低于5%。,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1. 由免疫机制所致; 2. 由于

6、骨髓巨核细胞中毒引起(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全血减少; 3. 直接破坏血小板引起(如瑞斯托霉素),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1.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4. 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 5. 其他(肝素、硝酸甘油、地西泮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少症的防治: 1. 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 2. 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3. 严重出血者选用皮质激素(泼尼松)或输注全血或血小板治疗,有血栓者不可输血小板;,药源性造血

7、系统疾病,4.及时治疗便秘、咳嗽,防止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颅内出血; 5.金盐和有机砷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用二巯丙醇。,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四、溶血性贫血 少见,临床症状各有不同,轻者仅有溶血症状和轻度贫血,重者可发生血尿和肾脏损害。,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先天遗传缺陷:患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免疫反应:自身抗体型(甲基多巴)、半抗原型(青霉素、头孢菌素)、免疫复合型(奎尼丁)。,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 1.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2.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 3.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氯丙嗪、苯妥英钠等) 4. 抗

8、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5. 降糖药(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 6. 其他(伯氨喹、砜类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防治: 1. 已知可诱发的药物不应再用, G-6-PD 缺乏者禁用相关致病药物; 2. 严密观察,发生者及时停药和一般支持疗法; 3. 溶血和贫血重者可用皮质激素或血液透析; 4.奎宁致贫血并急性肾衰者需输血、碱化尿液和利尿; 5.有感染及并发症时要及时治疗。,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五、过敏性紫癜 对药物过敏引起,主要表现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痛和肾脏病变等症状。,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

9、过敏性紫癜,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对某些因素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变化,重者发生坏死性小动脉炎; 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和淋巴液向组织间渗出,引起皮下、黏膜和内脏器官出血和水肿。,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过敏性紫癜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等) 2. 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保泰松等) 3. 抗结核药(异烟肼等) 4. 抗寄生虫(奎宁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过敏性紫癜的防治: 1. 过敏体质者尽可能不选用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2. 已有过敏史且发生过敏性紫癜者,应避免再次用药;

10、3. 出现症状者,应停用致病药物; 4.病情严重者应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口服或静滴地塞米松。,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六、白血病 从用药到发病潜伏期1-20年不等,与原发性不同是发病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贫血、白细胞减少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血液学改变。 一般40岁以上发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居多,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差,且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3个月,完全缓解率2-16%(原发70%)。,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白血病发病机制: 药物引起染色体畸变; 药物损害机体免疫,致肿瘤增殖; 药物致骨髓增生不良引起继发性白血病; 药物使人体产生异常遗传物质的细胞,该细胞质变为白血病细胞; 西咪替丁和保泰松的致病机制上不清楚。,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药源性白血病的药物: 1. 抗肿瘤药(烷化剂、甲基苄肼等) 2. 治疗银屑病药(乙双吗啉、白消安等) 3. 抗生素(氯霉素、磺胺类等) 4.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5.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6. 其他(西咪替丁、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等),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药源性白血病的防治: 1. 应用可能致白血病的药物时,要减少药物用量和缩短用药时间; 2. 长期用药时应经常监测血象变化,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3. 发现贫血或白细胞下降等异常,及时停药并积极治疗; 4.一旦确诊为药物性白血病,治疗原则同其他原因所致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