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016038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重阳传说桓景学道斩瘟魔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和父母妻子一家大小守着几亩薄地,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不多日子就死了许多人,尸横遍野,无人埋葬。桓景的父母也在这场瘟疫中亡故了。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问散布瘟疫,他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那里。人们恨透了这个瘟魔,也惧怕这个瘟魔。桓景决心访仙求道学习法术,战胜瘟魔,为民除害。他打听到东南山中住着一位名叫费长房的仙人。法术极其高强。桓景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寻找这位大仙。他走进了千峰万壑的大山里,晓行夜宿,翻山越岭,跋山涉河

2、,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仙人的踪迹。一天。当走得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忽然看见前面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停地向他点头。桓景不知何意,也向鸽子点头致意。他走近前一看,那鸽子忽又飞起,飞了两三丈远就又落下了,还不住地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时,鸽子又飞起,再落下再频频点头。这鸽子难道是给我当向导吗?桓景边想边随鸽子飞去的方向走去。就这样,翻过几座大山,终于在苍松翠柏深处看见一座巍峨的古庙。庙门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五个金字。那鸽子丢下桓景,在庙院上空盘旋,院中古柏上站立着一只硕大无比的仙鹤。桓景来到庙门前面,只见黑漆的大门紧闭着。他虔诚地跪在门外,不吃不喝地一直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位皓首白眉银

3、须飘胸的老人笑眯眯地出来对他说: 你这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随我进院吧。桓景心想:这大概就是费长房大仙吧。于是拜了几拜,跟随师傅走进院子。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桓景早起晚睡,晃眼过了一年。到了来年九月初的一天,桓景正在舞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 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救苦救难。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招,古柏上的仙鹤展翅飞下,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即回汝南。桓景回到家乡,立即召集众乡亲,把费长房大仙的话说给大家听。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带着妻子儿女和众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他分给每人一

4、片茱萸叶子,说把茱萸带上,瘟魔就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呷了一口,说可以避瘟魔。他把乡亲们安置妥当以后,就带上降妖青龙剑返回村东头的家中。专等瘟魔来时交战。不一时,只听得汝河怒吼,妖风突起。瘟魔跳出河面,奔入村庄,在各家各户乱窜,却不见人影。抬头一看,见人们都在山头欢聚。瘟魔就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碎腑,不敢近前登山。于是他又转身回村,只见村东一间屋里有一人端坐不动,就张牙舞爪连吼带叫地向前扑去。桓景看那瘟魔扑来,挺身持剑相迎。打斗了几个回合,瘟魔力不能支,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宝剑,宝剑闪着寒光,穿心透腹地把瘟魔刺死在地。从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袭了

5、。这事很快传开,此后,每逢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就纷纷带上菊花酒,臂插茱萸,外出登山。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一代代地传到现在。不过,在流传过程中,有人将桓景改成了恒景,仙长也成了无名氏。但情节却大同小异。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为什么把阴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呢?那是因为,古人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而且么一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簪插菊花、吃重阳糕、佩带茱萸、放风筝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还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各地还把重阳节衍化为登山节、 菊

6、花节、茱萸节、野餐节、女儿节等等。这些叫法,均由节日的活动内容或主题而得名。重阳节究竟起源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重阳节的个别节俗在先秦时期已经初露端倪,至东汉时期正式产生。它的产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首先,从天候上看,古代先民确定了天文点上的冬至和夏至之后,就要选择两个节气之间的中间点,于是,上巳节和下巳节就出现了,最后定格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另外,我国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隐了,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和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以为邪祟将与之俱来,因而产生辟邪的要求,并将它在重阳节俗中体现了出来

7、。其次,从物候上看,农历九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事已毕,农民需要庆丰收。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尽管史料阙如,但我们仍然可以断定:先秦时流传已久的各种九月丰年庆祝活动,到东汉时有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实现了节日化。再次,从气候上看,九月天清气朗,气候干燥。由于东汉时道教产生,各种神秘观念、仪式、传说和古老风俗的渗入,对九月九日的气候便有了新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人们以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得越多,登临高处自然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由此产生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从主观上

8、讲,登高原是为了求仙和升天,但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于是求仙。升天便转为祈寿。这成了传统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主题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人们认为九月天气由暖转寒,容易发生时疫。由于当时科学水平较低,误以为是冥冥中存在的鬼魅邪祟势力所致,因而产生了以桓景学道的传说为代表的避邪趋吉的要求,从而登高和佩插茱萸就成为古代重阳节的主要习俗。重阳节在东汉产生,在六朝定型,在唐宋达到鼎盛。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它几经嬗变,耦合了多种民俗因素和神秘的数理逻辑,将仪式型的节日逐渐转变为娱乐型的节日,并且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重阳文化。就重阳的民俗文化

9、价值而言,有三点值得强调。其一,重阳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和地域特征性。他们相辅相成,紧紧围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进取向上这一主题,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日氛围中,构建出极其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情愫。其二,桓景的学道避灾,虽带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为具体行为去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强身健体、防病祛疾为目的的登高民俗的开端。他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道理:灾难不可怕,邪恶无所惧,只有勇于攀登进取、相信自我、敢于抗争的人,才能追求到生命的价值和美好的未来。其三,重阳在演变过程中超越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内涵也产生着质的飞跃与升华,派生出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

10、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他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句名作,至今仍被人们争相传诵。 采自陕西关中一带。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脚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见个打板算卦的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到歇处。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常有野狼出没,庄户人就留他住宿。由于主人家里很穷,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凑合着睡在炕上。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 到了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坏事,又不想升官发财,上高处走做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不妨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只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着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工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水泡了。庄户人这才明白算卦先生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是为了躲避洪水的灾难。这事传开后,人们每逢农历九月九,就扶老携幼去登高,相延成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5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