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60583 上传时间:2021-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初探 【摘 要】 达尔克罗兹理论非常注重体态律动训练,即从音乐本身入手,先让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使得音乐要素成为看的见的身体活动,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的显现出来。而这种理念正好符合低段年龄的孩子学习音乐。【关键词】 达尔克罗兹理论 音乐活动课 体态律动的教学几年来,本人一直从事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上一学年致力于高段“快乐音乐课堂”的实践和研究,也取得了些许成绩。2005学年开始,我担任了学校二年级4个班的音乐课,这为我继续研究“快乐音乐课堂”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着力于研究低段“快乐音

2、乐课堂”的同时,我学习了著名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音乐理论,了解到达尔克罗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本人深感到对低段音乐教学和低年龄的孩子来说,他的理论思想及教学方式是最具有发展潜力,最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汇集达尔克罗兹音乐理论运用于低段音乐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写成如下拙作,请专家指导。从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音乐课堂,我们会发现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身体的协调性差,音乐的感知能力弱;从传统封闭的音乐课堂看其结果,孩子喜爱唱,而节奏感、视谱能力、听音能力,特别是肢体语言对音乐的敏感表现都比较弱。有没有一种音乐教学符合低段年龄的特点,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音乐训练,在快乐中享受音乐,这是

3、很多低段音乐教师渴望解决和缓解的现实困境。达尔克罗兹理音乐教学理论就能为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这个理论非常注重体态律动训练,即从音乐本身入手,先让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使得音乐要素成为看的见的身体活动,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的显现出来。而这种理念正好符合低段年龄的孩子学习音乐。以下是本人借用达尔克罗兹理论在音乐活动中的一些尝试:一、 体验稳定律动“你拍一,我拍一”体态律动的教学不是技术性的活动,它不是从器乐或声乐表演的技术角度,从和声、作曲的技能性角度去教授音乐,而是使学生通过直接体验、通过发展听觉来接触音乐的本质。以前,老师常常利用

4、让学生听着鼓声用敲击打击乐器跟随着,拍击稳定节拍的方式来感受律动。教师的鼓声可快、可慢、可不规则的休止,使学生感受到或均匀或不规则的律动。还有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活动就是拍手游戏。拍手和各种形式的拍击是表现节拍、节奏的最简单有效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拍手,自然感受速度的不同、渐快渐慢的变化、重拍音的规律、特点等等与节奏相关的内容。孩童时期,我们常常玩类似于“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织毛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做一块儿”的拍手游戏,现在的孩子也非常热衷于这种游戏。基本动作是两人面对面站或坐,自己先合击双手,然后两人右手对拍,接着再自己双手合击,再两人左手对拍。拍击时根据口令逐渐增加拍数,也就是完

5、成一套分解动作后,每次增加一拍,一直到“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娃娃成大事”为止。拍击时,要求做到口令正确,动作无误外,还须做到速度的递增,因此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意义。这个活动要求内心保持稳定的节拍律动,要感觉到拍子和听到声音,锻炼集中注意和稳定的速度,实际效果非常明显。二、 识别音的高低“动物情境”和“英语歌”音的高低是比较抽象的音乐概念,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积淀一定的音高低的区分和识辨能力。教师需要结合故事、童话形象和各类生活中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入高音概念的学习。从最初的问好方式,学生从教师即兴在琴上弹奏单音旋律并和着不同的声音唱出:“你好!你好!小朋友你好!”开始初步认识尖而细的

6、声音是高音,粗而低沉的声音是低音。接着教师可以弹奏单音旋律,在或高或低的音区上结合着快走或慢走的不同速度,让儿童边行走边听辨,同时伴随着手的举高、放下的动作,这是不同时值与音的结合起来的练习。在最简单的低高音的区分练习后,教师可以加入小鸭子、大灰狼、黄莺、大狗、大象等叫声模仿相对容易的动物形象,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动物情境。学生会遇到困难,处在中间的这些不高不低的音该怎样表现。学生模仿了它们的声音后,讨论一下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相互交流。教师在琴上的不同音区弹奏音乐短句,儿童进行听辨。可配合相应的动作,例如听到大象的声音时可伸直一手臂作鼻子,另一手达在另一边肩上;听到大灰狼的声音可两手叉腰,伸

7、直脖子,努力作出嘶声力竭喊叫的样子,感受高音的费力;听到小鸭子的叫声,可蹲在地上,两手平举,脖子一伸一直,感受低音。教师除使用钢琴外,还可以变化音色使用长笛、吉他等不同乐器进行听力练习。另外,英语歌音乐之声的演唱也能为学生音的高低提供练习资源。“Doe,adeerafemaledeer;Ray,adropofgoldensun ;Me,anameicallmyself”这首英语歌曲的开头词就是“d r m f s l t d”音级,多练习唱这首英语歌,强化每一句的开头,也可以让7个儿童分别代表这7个音级,教师在他们背后弹奏其中一句,代表这个音级的孩子就站出来,以此锻炼听觉和反应能力。几次训练之

8、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弹某一个音级 ,让该代表的孩子站出来。稍微难一点时,教师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听着教师琴声的音高和变化作出反应,教师弹奏的速度不断加快,弹奏的趋于变化,如“d m s s l s m f m r d”。三、 即兴与反应“洗衣服”和“吹气球”即兴活动是即时作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这种活动训练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表现、创造出动作。我曾经让学生表现自己吹气球的样

9、子,并且让表现最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一些出彩的动作,其他的孩子进行模仿。于是,有的孩子表现憋红了脸,鼓足了气使劲吹的样子;有的孩子表现很轻松吹足一个气球满足的样子;也有的孩子突然间惊愣的样子气球爆了。各种表情和动作五花八门,十分逗人。第二次,我请大家听我吹小号,根据消小号表演的音长、音短、急促、舒缓等节奏指示,表现一个系列的“吹气球”动作。“洗衣服”的活动比较迎合女孩子的口味,她们对自己的妈妈洗衣服观察得很仔细,在表现这一系列动作过程中也精彩纷呈。有的高举手臂,用足力气,咬着牙使劲往下敲模仿棒槌敲打衣服;有的两手巧扮兰花指,蹲曲的身子缓缓立起现代舞蹈动作的加入。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随时给出一个即兴发

10、挥的主题,如:擦黑板、捉蜻蜓、跳橡皮筋、打排球等,在充分调动音乐道具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些即兴表演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想像空间,通过不同的形象和动作表现,充分伸展身体,表现音乐的美感。在这样的活动中启发孩子们自由发挥,教师不去评判对错、好坏。如果发现孩子们的动作相似、模仿,教师应引导儿童发挥独立创造,鼓励儿童中的有个性的想象、有创意的表现。 四、 体验不同的节奏“走路”和“诵诗”低年龄阶段的孩子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很好地掌握运动和节奏的均衡、准确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简单有效的活动调动孩子的音乐注意力。应该鼓励和运用儿童在日常生活、自然界

11、、游戏、歌唱中的节奏,来发展他们的节奏能力。例如从最初的“敲门”“握手”“钉钉”“补鞋”到“学马儿踱步和奔跑”等等,都能够发现节奏。特别是通过模拟自然界中孩子们喜爱的动物的跑、跳,他们最感兴趣,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节奏感知。 .印象比较深刻是这个例子:先让学生猜了个谜:小时候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学生猜出是“人”。于是让学生说说人在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和拄拐杖的老年各个时期走路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大家通过模仿得出结论:婴儿是“刷刷刷”地时快时慢地爬,幼儿是脚步不稳地冲,少年是步履欢快地跑,青年是疾风骤雨般的奔(有些青年是一跳一跳地颠),壮年是强有力地

12、稳健地踏,老年是步子细碎地移,拄拐杖的老年人走走停停地挨。从声音的轻重到节奏的快慢,学生都可以用手来代替脚一一表现这些与众不同的现象。这既是学习一种各种“走”的运动形式,也附带着学到了附点、连音等的节奏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用节奏音节符号设计为不同的节奏卡片,使学生从书面上也掌握节奏读法,进行正规的节奏练习。要求学生口读、手拍,熟练掌握节奏读谱。另一种可行的办法是结合歌谣和儿童诗的诵读练习进行节奏练习。有专家指出:歌谣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歌谣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的轻重

13、、快慢、高低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组织游戏。最初的节奏训练可以从象声词比较多的歌谣中进行,因为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让儿童感受到声音长短的区别。如歌谣我是一只小青蛙的内容:“我是一只小青蛙,爱唱歌儿呱呱呱!我是一只小青蛙,爱唱歌儿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就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节奏,由易到难,由快到慢,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念歌谣,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念歌谣的速度、轻重打出相适宜的节奏。儿童在能够独立、自信伴随歌曲、歌谣表演出稳定的节拍后,就能够逐渐意识到节奏了。以上四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日常教学实践的总结,从学生反馈角度来看效果,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他们上音乐课的愿望非常强烈。我认为,达尔克罗兹理论在低段音乐活动课中的实践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所教时间不长,所以对有些方面内容的涉及,如视唱练耳、认识节奏符号、接触更多的音乐元素等还未能提炼成自己的的成功经验,希望在下一阶段继续努力,争取会有更大的收获。【参考文献】:1、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杨立梅、李妲娜著 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版。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蔡觉民、杨立梅著 上海教育 200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