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84410 上传时间:2021-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一、“借新还旧”贷款潜在的风险问题 从表面上看,“借新还旧”贷款不仅增加了贷款发放数量,又盘活了资金,而实际上这种“滚雪球”似的做法潜在着较大风险。 (一)忽视贷款动态管理,丧失贷款清收的最佳时机。信用社通过“借新还旧”,将形式上的短期贷款变成长期贷款进行运作,忽视了贷款的动态管理,造成信贷资金的虚假循环,为贷款的清收埋下了隐患,部分贷款在不断的“借新还旧”中失去了清收的最佳机会,形成事实上的沉淀,最终成为呆账贷款。 (二)掩盖贷款真实质量,导致管理层决策上的失误。到期贷款通过“借新还旧”重新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了正常贷款,这种障眼法下层层提供

2、的掺了水分的数据,极易给管理层带来分析、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 (三)形成虚假利息收入,给信用社增加了税赋负担。“借新还旧”中有的通过以贷还息、以息转本,导致信用社的利息收入“虚盈实亏”。信用社不但要承担发放的还息贷款可能形成的信贷风险,而且还要支付由此而产生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赋,加重了负担。 (四)弱化信用社信贷管理,淡化信贷员责任意识。“借新还旧”成了一些信贷员造假的途径,长此以往,“借新还旧”的责任严重不清,导致信用社责任管理流于形式,信贷管理弱化,信贷员责任意识淡薄。 (五)影响社会良好信用环境的建立。“借新还旧”容易使借款人产生赖账心理和逃债行为,以为只要按期支付少量的利息,信用社的

3、贷款可以长期占用,不须归还。即便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以各种借口办理“借新还旧”,达到长期占用信用社资金的目的。有的借款企业因法人不断更换,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清偿责任的断层。 二、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借新还旧”导致的贷款形态的失真,防止以“借新还旧”形成大量隐性不良贷款,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 (二)进一步明确完善“借新还旧”的标准。对贷款借新还旧比例、次数及其新增贷款应作出明确规定。贷款借新还旧准入标准除了应规定哪些条件可以续办“借新还旧”手续外,还应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不能续办,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还贷无望的企业,且其资金用途方面十分可疑的

4、,应明确规定不予借新还旧。 (三)完善贷款质量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农信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对信贷资产质量,除考核账面数据和指标外,还要设置一些具体控制“借新还旧”风险的量化指标,全面检查和考核隐蔽性不良贷款;考核利润指标和不良贷款控制目标时,要剔除借新还旧“水分”;对造成借款人利用“借新还旧”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联社要加强管理,防范经办人员的道德风险。对那些为了应付各类考核奖励而不顾真实性情况,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经办人,要严肃查处。 (四)加强“借新还旧”贷款监管。监管部门对那些贷款数额较大,多次“借新还旧”的贷款,要逐笔跟踪,认真分析,及时提出监管提示,督促农村信用社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