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220017 上传时间:2021-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论文: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为“跑音”治病浅谈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中“跑音”现象的解决策略【摘要】:合唱教学在拓展性课程教学领域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一种体现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声乐艺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响审美意识,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任教的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合唱教学中,声部之间“跑音”的现象普遍存在。所谓声部之间“跑音”现象是指各声部之前的旋律演唱不够稳定,演唱时经常会跑到其他声部中去,尤其是随着起主旋律作用的高声部演唱。两年的拓展性课程实践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兴趣不够浓郁;二是学生自身的音乐听觉度不高,音准概念不稳定。因此,要纠正这一现象,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

2、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放慢脚步,在教学中对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达成几个声部相互融合的效果,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和声带给人的美感和乐感。【关键词】:合唱 音准 听觉 听辨 合作 分层 和声 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指出:“对合唱整体在技术手段上的一致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及理想的音色变化。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合唱团员具有良好的音准。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一支优秀的合唱团队,建立良好的音准是排出优秀合唱作品的基础,尤其是学校规模小、团员基础弱的拓展性课程,解决音准的跑音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拓展性课程合唱教学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阐述

3、三部分具体解决策略。一、抓“核心”,为音准“把脉”(一)抓听觉,促音准 1.建立良好的听觉概念解决音准跑音问题,必须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听觉概念,只有会听才能唱准。合唱是靠听觉向人们传达美的艺术,从而在听觉上能感受到的美。笔者认为首先是声音,把合唱团每个人的声音都拢在一起,就能塑造出其他艺术所不能表达的音乐魅力,或惊天动地,或平静温柔。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听觉,就具备了音乐记忆的基础,会促进对音乐的理解,所以说,听觉对合唱声音起着非常重要的先行性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的拓展课程中,重视和培养学生主动的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就成为良好的音乐的教学和教育方式,也能培养学生在课程开展中的主导作用。 2.落实扎实的

4、听觉训练要想把握好音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只有会听、能听,才能听出自己声部的音准,才能听到其他声部的旋律,才能听到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和谐。对于听觉的训练,不是立竿见影的,要始终贯穿于课程开展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分别将曲目中各个声部的旋律单独列出来,进行单独教学。 (1)创设一个安静的听觉环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低声部的旋律单音,学生边听边默记;然后弹奏高声部的旋律单音,学生同样边听边默记。 (2)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单声部的旋律,请各自声部的学生认真聆听各自声部的旋律,并能随钢琴进行模唱,并唱准各自声部的旋律。 (3)教师在钢琴上弹奏

5、两个声部,一个声部的学生轻声跟唱自己的声部,另一个声部的学生仔细聆听自己声部的旋律,两遍之后交换,教师随时关注学生是否完全掌握各自声部的旋律,从而再次清晰聆听旋律,确认并巩固音准。这样,不仅加强学生对各自声部旋律的聆听,又可以充分体会双声部的平衡和谐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各声部旋律音准的把握。(二)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在合唱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内容梯度,会帮助学生更扎实掌握音准感觉的初步建立。一些合唱曲目中经常会出现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所以必须要先掌握旋律,待双声部旋律能够和谐行进时方可加入歌词,这样的梯度设置有助于合唱音准的良性建立。熟练的旋律行进之后,再通过半词半谱,也就是说一个声部唱歌

6、词,另一声部唱曲谱,熟练后进行交换,学生的兴趣逐渐增浓,从而达到到曲谱与歌词的无缝对接。教学案例1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黄昏合唱教学教学过程:1.高声部准确演唱曲谱2.低声部准确演唱曲谱3.高声部加入歌词并演唱准确4.低声部加入歌词并演唱准确5.低声部歌词、高声部曲谱6.高声部歌词、低声部曲谱 7.双声部合作演唱完整的歌词。教学反思:这首曲谱看似简单,但是“跑音”的现象还是频繁出现,虽然歌词相同,节奏相似,旋律呈规则的和声走向进行,演唱过程中容易听觉上产生偏差,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控音准。反之,在教学中如果先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固定低声部的音高,就会让学生巩固的更加扎实。二、巧“合作”,为演唱

7、“会诊”(一)巧用单音接龙法,突破难点所谓单音接龙法,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个接一个相继加入的一种音准训练方法,其优点是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听觉思维调整与巩固音准与音色,从而统一整体音色。练习方法如下: 1.教师演唱一个音。 2.第一名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音高和音色,加入第二个音。 3.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成员不断加入演唱。 4.单音节龙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声音线条要很均匀,每个人的起音都要柔和进入,自然发音,无带明显气口。 5.演唱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与判断与解释,并及时正确地做好示范。此教学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一个完整乐句的接龙,低声部学生先演唱一个乐句,高声部学生仔细听辨,以同样的音色加入其中

8、进行演唱,从而形成一种卡农的音乐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能从容掌握音准,又扎实掌握两个声部的演唱。(二)巧用课堂乐器,促进合作课堂乐器对于拓展性课程合唱中的音准问题的解决,是行之有效的。在合唱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学唱奏动听的反复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合唱练习的兴趣,用这样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各项协调能力,更能为解决日常合唱教学中的音准跑音现象提供帮助,夯实音准基础。教学案例2 迷人的火塘合唱教学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师作引导:“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侗族朋友的特有乐器,葫芦丝来为我们助兴。”教师用葫芦丝演奏第二声部的旋律,学生立刻为之吸引,由于笔者学校日常音乐课中的葫芦丝教

9、学基础比较扎实,学生集体演奏低声部旋律并不难,演奏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和气口。接下来教师用钢琴弹奏高声部,学生演奏低声部,高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低声部学生用葫芦丝演奏低声部,交换练习,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逐渐减少演奏葫芦丝的人数,让低声部学生逐渐加入低声部的演唱中来,最后留下一位学生来演奏低声部的旋律。课堂乐器的加入,促使学生更自信地进行演唱各自声部,效果显著。教学反思:分析该二声部合唱作品是一首具有侗族特色的歌曲,旋律欢快,歌词优美,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葫芦丝的学习基础较为扎实,正好可以顺势加入到这首歌曲当中,同时也更好地创设歌曲的意境氛围。在二声部教学中,发现低声部的演唱比高声部的难度更

10、高,因为高声部的旋律感更强,而低声部更为“暗淡”,因此,加入课堂乐器帮助低声部演唱,可以起到对稳固音准的作用。(三)巧用分层教学,注重站位尽管是在拓展性课程的合唱团中,学生的歌唱能力也是各有区别,教师应更注重分层教学。普遍而言,团内的学生的歌唱能力水平可以分为三部分,强、弱、中等各占三分之一。教师要做到不仅抓强、弱,也要兼顾中等生,让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骨干,成为各声部的主力队员,从而起到稳定各声部音准的作用,积极带动其他团员共同完成演唱。在站位的安排上,有意识地讲主力队员分别安排在各声部的主要站位,起到支撑作用。主力队员务必分散,不可过度集中,这将有利于稳固各声部的音准,最后可以呈现出较好的合唱

11、作品。三、调“和声”,为立体“固本”合唱排练中,各声部演唱时的音准,声部间的默契配合,敏锐的听觉训练等等都与和声织体有着密切关系,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不仅要求学生在单声部旋律演唱时把握节奏、音准、音色、节拍、速度等音乐要素,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和声的立体感方面有更敏锐的和声听觉、和声走向等,这对于解决音准跑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强化和声听辨,有助于耳朵敏感杨鸿年老师说过,学会听辨和声是唱好合唱的基础,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和声听觉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教师慢速弹奏三次音程学生第四次加入学生第五次对比,这个紧凑的过程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学会用耳朵仔细

12、聆听和声。教师同时弹奏各声部旋律时,学生通过体验单旋律走向与和声走向的音响效果,从而建立各声部之间的和声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唱准自己的音高,又要能听到另外声部的音高,通过口、手、脑的充分训练,达到强化学生的和声感觉的目的。教学案例3 合唱教学铃兰铃兰的合唱教学,在教授第一部分的旋律时,学生可轻松掌握。第二部分,将旋律的弹奏速度放慢,教师在钢琴上同时弹奏两个声部,前面三遍学生自己听,第四遍让两个声部的学生分别用科尔文手势表示出高声部和低声部,第五遍仔细聆听对比,第六遍进行完整演唱。这样的方式循环练习之后加上原速,双声部的音准得以明显改善。教学反思:铃兰这首作品整体速度较为平缓,第二部分出

13、现合唱,歌词相同,旋律不同,呈和谐音程进行。在这首作品中,多给学生聆听的机会,改变以往的一味教唱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规则的旋律走向,对于合唱团的学生而言,可以清晰聆听出各自声部的音高,同时采用了科尔文手势,促进口、脑、手的相互配合练习,有助于对各声部演唱时的音准。(二)重视音程构唱,有助于声部配合合唱训练中,对于笔者这样基础较为薄弱的团,和谐音程,例如大小三度的音程练习,是非常有必要。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教师给出一个单音,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构唱出一个大三度,教师往下降大三度,学生根据老师的科尔文手势也往下降三度;用同样的方法对两个声部进行练习,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量,过程中只唱唱名,这对

14、于学生合唱演唱中的和谐音程练习有明显帮助,对于简单的三度音程的合唱旋律练习学生就可以如鱼得水了。教学案例4 摇篮曲合唱教学摇篮曲是一首典型的三度音程合唱曲目,学唱之前,先进行音阶二度构唱与三度音程构唱练习。具体步骤为:教师唱高声部旋律的单音,并做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往下构唱三度音程,反复两次,低声部学生基本上能稳定连唱自己的声部,然后高声部部分同学加进来,低声部同学继续做科尔文手势唱低声部旋律,这样的三度构唱有助于学生对合唱中和声的感觉的训练。教学反思:摇篮曲是一首典型的三都音程的合唱曲目,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学生没有难度,正是因为高声部的旋律太过于熟悉,才容易导致学生跑音,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唱单音

15、往下构唱三度音程,再由低声部单音构成的旋律连接演唱,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音准方面不会感觉到太大的难度,所以说三度音程的构唱不仅使学生能轻松扎实学会,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三)规范和声伴奏,有助于拒绝跑音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的美感,我们往往会采用单旋律的伴奏,在单旋律演唱时,学生不会出现跑音问题,但是离开伴奏,或者双声部合唱时,跑音问题又跳出来了,困惑了不少的学生和老师。为此,笔者尝试给学生一开始就用规范的和声伴奏唱单旋律,完整演唱当然也用规范的钢琴伴奏,这样学生对和声的敏感度会更好,同时也丰富了合唱的整体声音效果,所以每次排练之前,笔者都会先做好功课为合唱歌曲编配好和声伴奏,

16、让学生在规范的和声伴奏中渐渐习惯,从而提高歌唱时的表现力。期间,我也尝试过偶尔不用任何伴奏,让学生能够不依赖伴奏所给出的音响,学会用耳朵分辨音准,从而唱准各自声部,效果也非常明显。总之,在拓展型课程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团员的实际演唱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应势利导,采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扣音准这一本质问题,抓核心,用巧法,固整体,为 “跑音”去病,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拓展课程合唱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童声合唱中听觉与音准的训练作者:吴熙 3.中国音乐教育 2015年第5期、第8期 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4年第2期、第9期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