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写话的方法.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21237 上传时间:2021-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图写话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看图写话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看图写话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图写话的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图写话的方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看图说话写话的方法1.一看环境和人物, 二看动作和表情。 2. 一丝一毫看得准, 融入生活来想像。 3.原因经过加结果, 事情过程才完成。 4.口头说通莫忘记, 时间地点要说清。 5.心理想法和语言, 二者一样不能丢。 要点:1、时间(根据图意为图选一个合理的时间) 2、景物(如果图上有景物: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观察) 3、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是看图写话中最重要的一点) 谁(人):穿的、样子。(1)他是怎么做的?他会做些什么?他会说些什么?他会想些什么?(2)他做得怎么样?心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实效性的方法、策略识字教学要强化诵读,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教材中识字的

2、方式有三种:看图读拼音识字,识字学词学句,随课文识字。不论哪一种类型课文的识字,教材的编排都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都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都强调在读好文本的过程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字与以下四个因素的刺激密不可分: 对于其中声音、语意、符号这几个要素的感受都离不开读书的过程。为什么一些常用字学生不会用错,就是学生在读书中见的多、说写中用的多,音形义在大脑中印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代的识字教学不管是三字经,还是千字文都强调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训练学生读书时吐字准确、清晰的发音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应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

3、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与识字相联系起来的游戏,引其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 1.找朋友。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放”字说:“我是放,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学”的学生马上出来和“放”合在一起,说:“我是学,和放组成放学。”全班读“放学”。 2.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杨、扬”,“刻、孩”,“栏、拦”等。教师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 3.动物找食。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虫、

4、竹叶、青草、萝卜,又在另一处贴上几种带有汉字动物画,如青蛙、熊猫、山羊、小兔,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事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他们各自喜欢的事物,相对应地贴在一起。将阅读方法与写作实践有机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吸收与积累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总之,从阅读中学习写

5、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方法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教学独立阅读中鼓励学生质疑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要有所学,有所获,有所发现,就得思考,而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产生疑

6、问,只有通过疑问才会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它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老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受尊重的心理,使

7、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或因问题太简单、幼稚而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因为如果学生吃了几次“闭门羹”自然没有兴趣再向老师提出疑问。当有的同学因知识面狭窄或对课文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其提问的勇气和胆量,其次,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这样通过老师的鼓励,消除一部分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害羞、怕被笑话等心理,心理障碍一除,学生便可大胆的毫无顾虑的把自己阅读中的不解提出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气氛,促使并带动平时较内向、不好问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