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26862 上传时间:2021-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教学个案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生(齐读):虎。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生:“横钩”的“钩”别忘了。师:对,这个钩就是老虎生:尖利的牙齿。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学生书空)师:给“虎”组组词看。生1:猛虎。生2:狐假虎威。生3:狼吞虎咽。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学生齐读)师:见过爬山虎吗?生:没有。师:听说过吗?生:也没有。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

2、上爬。(学生一脸惊讶)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相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学生极为兴奋)(设计意图:从板书“虎”字到补上“爬山”,再到设问“见过爬山虎吗”,继而借学生的“知识盲点”介绍爬山虎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起了:爬山虎竟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我倒要看看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文纸)(设计意图:以欲扬先抑的问题方式“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3、。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绝大部分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升阅读速度。(设计意图:不但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快读”,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4、(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师:再齐读一次。(设计意图:采用开火车读,较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面”。无疑,也是“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有效体现。)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生:爪(zho)。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生:爪(zhu)子。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o”?生:很凶的时候。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o)子。哪些动物有爪(zho)子?生1:老虎。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精品师:老虎的爪子。生2:狮子的爪子。生3:猎豹的爪子。生4:鹰的爪子。(设计意图:课文中的多

5、音字很多,但教师能够“多”中选“精”,决不平均用力。这无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准确。(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5自然段。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生1:满是。生2:占了一大片。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指名一学生读)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6、?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生2读)师:大家一起读。(生齐读)教学反思:本文教学始终以“读”展开教学活动,爬山虎的“茂盛”便在学生个别读与齐读中得到了本质的“还原”。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对于本堂课,让我感受到很多: 1、品味语言充分,教师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个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个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