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236753 上传时间:2021-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展评第5号作品:滴水藏海心怀感恩 新课程下的德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的德育课教学设计 滴水藏海,心怀感恩深圳市开放职业技术学校 田 甜1、 课前系统部分1、 课标分析 心理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内容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本课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学会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让学生从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更多的幸福和快乐。2、教材分析 课程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心

2、理健康,本课为教材第五单元家庭、社会中的我中的第19课。第五单元是从学习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学会感恩三个方面来让学生了解身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自己。本课是从第三个方面即学会感恩来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一课,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课内容共有三框六目,教学计划为1课时。第一框:学习环节。本课的学习环节分为两个栏目:一个是心灵故事,通过中职生小山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主题;另一个是心海导航,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对小山的故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与品德。第二框:活动环节。这一环节分两个栏目展开:一个是心理

3、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围绕小山对待父亲的态度是否正确以及自己所知的类似的故事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激起探究;另一个栏目是成长工作坊,通过让学生列举表现爱的事例和值得感恩的事情,使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其成长。第三框:实践应用环节。这一环节也是由两个栏目组成:一个是拓展性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外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参加志愿者活动,体会看到父母欣慰满足的笑容和受助者感激的眼神时的感受,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另一个是我的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记录通过学习、活动和实践应用后自己的感悟与收获。3、 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比较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

4、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感观、视觉、听觉多方面调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孩子百般宠爱,从不拒绝孩子的要求,导致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好是理所应当,生活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自己能为父母、为他人做些什么,自己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结合“学会感恩”的目标和要求,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与争取。”(巴金) 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一部分中职生动手能力强,乐于表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也要看到这些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用发展的

5、、积极的思维理解问题,鼓励他们自我探索。 4、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到不能麻木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要认识到生活需要感恩。 理解感恩的内涵及其意义。 (2)情感目标: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3)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该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发现事物的美好。5、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培养感恩的意识,学会过感恩的生活。(2)难点:在日常

6、生活中做到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3)重点、难点的突破: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将抽象的“感恩”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运用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感恩意义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感恩的实际行动。6、 教学策略 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 法: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内心体验的主动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活动探究法; 情景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2)学 法

7、: 自主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 总结反思法。7、 教学用具准备好课件、父母与孩子的合影、志愿者服务照片、电影海洋天堂片段、歌曲感恩的心、亲情卡,可在窗台上或者讲台上摆放康乃馨。2、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1、 课前探究部分 教师印发有关感恩的调查表,学生提前做好调查探究的准备,同时布置学生提前观看影片海洋天堂。2、 新课导入部分(6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海洋天堂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父亲为什么不抛弃他患有孤独症的儿子? (2)影片中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助文章饰演的孤独症患者? 然后,教师引出本课主题:影片中的父亲说“我也不指望大福给我斟茶倒水,他能

8、像现 在这样,知足”正是道出了所有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对待父母 的爱呢?每天,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吃着美味的面包、接到朋友祝福的电话、看到鸟儿在 树上唱歌,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想说,你要感谢生命,感谢生活,那么,这一天就会在幸 福和快乐中度过。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同时可以直观看到本课要学习的感恩的主题,激活思维。3、 师生互动部分(35分钟)第一部分:学习环节(10分钟)(1)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完成的调查表,并谈谈对电影的观后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幸福感,体会“恩”的定义和感恩的必要性。设计

9、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初步理解“感恩”这一词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施恩”、“感恩”两个词语的解释; 展示一系列父母与孩子的合影、志愿者服务的照片; 教师展示一些半开放的句子,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5,填完表格中空余部分。设计意图:按照施恩感恩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的思路来教学,在填充空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二部分:活动环节(25分钟)(1)学习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94小山的故事,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对小山的表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对中职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而言,与其一味的说教,不如引

10、导他们自发思考,通过自由度比较大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思维能力。(2)情境探究 教师讲述“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地震之后,当救援队员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看见一位女子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伏地支撑着身体,她已经没有了呼吸,于是,救援队决定走向下一片废墟,但是突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立刻返身跑了回来,费力地把手伸到她的身下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艰辛地努力之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的庇护,毫发未损,医生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

11、里,屏幕上是一行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禁不住流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探究讨论:对比这两个故事,学生分组讨论三分钟,再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两个不同角度的故事,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让学生自由谈体会,目的要在学生心中掀起千层浪,达到自我醒悟的效果。 情境创设:教师告诉学生,假设现在突发地震,你很不幸没能逃出去,现在你也只能把你最后想说的话留在手机上,作为一条也许永远发不出去的短信,你会留言给谁?遇到这样突如其来的事件,大部分同学想到的应该都是留言给父母。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此刻,你最想对爸爸

12、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吧!也许这时,学生才会体会到原来自己对父母是那么的不舍。等学生写完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大声念出留言内容,让不在身边的父母听见自己最后的心声。有些学生念完后可能会情绪激动,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一起齐声喊道:“爸爸妈妈,我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表达,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相信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次“生死离别”之后,对感恩会有更深的体会,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父母会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做一个懂父母爱父母的人。(3)成长告白,

13、自我反思 分发给学生亲情卡,让其分别填上“你对父母表现爱的事例”和“父母对你表现爱的事例”,对比看看两个方框的事例数目是否平衡,让其思考原因。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过感恩的生活,记录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心理健康课对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说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场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感知、倾诉、明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用实际行动关爱和孝敬父母。(4)明辨是非,

14、设问讨论 结合教材P96, 通过幻灯片列举一些生活场景,组织学生讨论: 你认为他们做得怎样? 你这样判断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针对中职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孝敬长辈、不尊重他人以及对社会、生活抱有负面态度等问题,引发学生联系自身进行思考。4、 课堂总结部分(4分钟)(1) 实践应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刚才讨论的结果去积极实践,比如在家主动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或者去做义工,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2) 结束语: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教我们知识的老师,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赐予我们万物生命的大自然等等。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歌(在幻灯

15、片上展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3) 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结束本课。5、 课后作业部分拓展阅读(略):思考题:1、为什么他们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 2、为什么他们对一草一木和小动物都如此关爱? 3、当你看见父母欣慰满足的笑容,当你看到受助者感激的眼神,你最大的感受是 什么?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1、教学实施结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

16、本完成,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活动设计运用了音乐、图片、视频等工具和资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形成“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感悟积淀”三个阶段。课堂内容及形式设定符合中职学生心理及认知发展水平。在探究活动中重体验轻说教、重启发轻灌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为目的,符合心理活动的规律。2、不足与改进 有学生反映课前独立完成有关感恩的调查表比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考虑简化调查表内容,加强辅导学生熟悉调查表。另外,针对学生可能不好意思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教师可以运用自我开放技术,首先说出自己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谈话氛围。3、教学心得 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场景设置的真实性、引导语的诱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要把握好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调控。另外,心理健康课重视的是学生的内心体验,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心理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好的想法,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悟,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碰撞,将会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