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43248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阅读5 伤仲永》研讨课教案_7.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2. 读准字音;3.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4. 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原因;5. 联系实际,思考自己今天该如何对待学习。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原因。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思考自己今天该如何对待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 导 同学们,你们谁听说过“江郎才尽”的故事?(如果学生不了解,就由老师讲)古时候,有个人叫江淹,从小天资非凡,六岁就能写诗,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到了晚年更糟,才思枯竭。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写的是“方郎才尽”

2、的故事。题目是伤仲永,作者是王安石。(板书题目和作者)2. 题解 伤悲伤,为.感到惋惜。 伤仲永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3.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4. 朗读课文(前半部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要求1.读准字音;2.掌握节奏; 3.把握语气。)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让学生找错。2. 指名学生读;3.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5. 疏通文意小组讨论,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生边翻译边把难以理解的字词画起来,教师帮助解决。)1. 重点字词:(1) 尝:曾经 (2)旁近:附近,邻居 (3)文理:文采和道理 (

4、4)稍稍:纷纷 (5)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6)扳:牵,引 (7)环谒:四处拜访 (8)称:相当,符合 (9)闻:名声,动词作名词 (10)泯:消失 (11)众人:普通人,一般人2.重点句子翻译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乡里的人感到很奇怪,纷纷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六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七问题探究(

5、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明确:(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二)乡邑之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父异之 邑人奇之(三)作者王安石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方仲永的神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侧面描写 父异焉。 邑人奇之。(四)后来,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原因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6、人,不使学。(五)你从仲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写下来。(五分钟) 学生展示七教师赠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学习才会有收获。八背诵课文九文言知识整理1.重点虚词之 (1)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2)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3)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其 (1)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3)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2.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 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此。闻: (1)

7、余闻之也久。 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3.古今异义词(1)养父母 古意:赡养父母。 今意:抚养自己的非生身父母。(2)文理 古意:文采和道理。 今意:文科 理科。4.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奇: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2)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3)父利其然也。 利:以.为利,名词作动词。(4)伤仲永。 伤: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十练习巩固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未尝识书具 尝: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 从先人还家 先人: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

8、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 稍稍宾客其父 其:_ 父利其然也 其:_ 4、按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9、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字词。 邑人:_ 利其然:_ 扳:_ 环谒: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 )_ 泯然( )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

10、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其具体做法是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

11、 1、 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 pn y chn mn 2、 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访 2、 chn 相当 m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