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46379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皇帝的新装》优质课教案_13.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词(2)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1)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角度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艺术手法。3情感价值观(1)把握文章所提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二、学生分析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么一则童话故事,所以,对本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本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学生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学生初次接触童话,有很必要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同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三、教材分析1

2、. 教材的地位: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本文与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组为“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学生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本故事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中都处于重要位置。2.主要内容:先让学生学会本课新字词,并给学生讲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内容及主旨: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

3、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3.学习重点: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的妙处。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学习难点: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四、教学理念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

4、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五、教学策略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3、探究拓展法。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改编剧本、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六、教学步骤课前提问:提问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们回顾上节知识点并举手发言。走进作者:用PPT课件出示本文作者的生平资料、写作背景及生字证词,学生进行本文朗读并给生字词标上拼音。整体感知:通过课件理清情节脉络,请同学们默读猜想故事情节。这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能力,极尽夸张之能

5、事。同学们边读边想,每到一个新情节的开头,自己停下来去设想故事的发展情形,然后把自己所想象的情节同课文作比较,体会安徒生丰富、精妙的想象力。深入探究:决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拓展延伸:1、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2、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呢?布置作业:写一篇皇帝的新装读后感,字数400左右。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的教学步骤,我深感语文课堂要以以下三个维度为基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教给学生品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归纳文章的主旨,渗透思想教育。2、为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指导学生默读、齐读、听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思维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