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248456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师版)一、板块预览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由宫体诗中破壳而出,拓开新的诗歌天地突破口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即所谓“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但是他们还缺乏强有力理论武器,使唐诗总结过去,迎向未来。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这为唐诗展开一个新天地的使命,陈子昂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朝的贵族文学,反对那种只求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诗风。提倡必须清除诗歌的形式主义,恢复富于思想内容的汉魏诗精神的积极的复古主张。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诗歌创作也

2、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二课标聚焦1研读王勃等初唐四杰的诗歌,了解初唐四杰诗的特点。 2研读陈子昂的诗歌,看看他对初唐四杰诗有怎样的发展。 3研读春江花月夜,看这首写月诗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课前自主预习】一、文学常识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

3、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杜审言(?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杜审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他们都大力创作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 杨炯,华阴人。幼聪敏傅学,善属文。年十一,学神童,授校书郎,为崇文论学主,迁后事司直。恃才简倨,人不容之。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

4、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勃父福峙,因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二、收集“离别”名句 三、读春夜别友人,回答下列问题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使人想到 情景。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隐”写出了 ,“没”写出了 ,两字表明 。3、找出诗中分别写“夜”的语句: 和表示空间变化的语句或词语: 【课堂导学】一、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

5、的波澜。二、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学生介绍其人三、诵读春夜别友人四、预习题的展示参考:1、离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出神的神情。 2、“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3、“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夜)“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破晓);“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别路绕山川”“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悠悠洛阳道”五、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与景物的转换来写离情别意的?参考: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

6、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六、与陈子昂对话:请你以陈子昂的友人身份和诗。(提示:选用课前收集的名句)七、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归纳此诗特点(“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

7、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课前自主预习】一、根据注释,初探诗意1、和(h):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2

8、、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解读:“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二、读和晋

9、陵陆丞早春游望,回答下列问题 1、“早春游望”,望的是怎样的一幅春景? 2、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形象地展示了 的特点。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4、该诗使用的“虚”词独具妙处,请体会“独有”“偏惊”“忽闻”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方面的妙处。【课堂导学】一、诵读诗歌,叙述诗意二、预习题展示1、“早春游望”,望的是怎样的一幅春景?(略)2、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4、该诗使用的“虚”词独具妙处,请体会

10、“独有”“偏惊”“忽闻”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方面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三、拓展阅读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眷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参考:“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