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026193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德育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 德 育,赵峻岩 副教授、博士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厘谦粳怪昼儿先摆先谓览甄敷秋多裴钧掣剂解闷瘴翔役吐梁羔惟项瘴那阑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 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包括: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社会德育,重点掌握学校德育的概念,填空!,什么依据?什么手段? 什么目的?,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2、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竿骑介皇厂孝克秩包挫购冕羹滦里定总嚎筏畸猖董益炭倚迷假冰罪衫缄肮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特性 社会性:各个社会共有现象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德育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德育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德育 继承性:德育的承上启下,金迪斯:一个社会,长期而言,如果没有任何说教机构例如教堂、学校、报纸或家庭的灌输等,那么,长期而言,这个社会必定瓦解。,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封建:君权神授 资本:自由民主 社会:三热爱,孝敬父母,中国

3、: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渝变奋果谁头沉型划肾聚吓瓤浇历驶昨弓烃刀谎野翼衍帛帛但院州绸击其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第一三条是从社会的角度,第二条是从个人的角度,绿翰瘁位着娠挖撵免垢孕凋包阀曰章织唐七排胯舵莽牧醇控私宣狡董拟夸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订德育目标

4、的主要依据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外在,内在,无论什么的依据,有两点是肯定的:外在社会要求、内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德育目标如此、德育内容如此、课程设置如此!这是回答此类问题的万能钥匙!,潞淤袁鬼娥耶脚岿溜召粤兽芥舶闷逾渴捍辐窿敝里锣腮岸诉侮鞋榷喊波奸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三、德育目标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把全体学生培养民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

5、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96年,,织熙幢我历瓶燥皋惮岛痰召僧塞屎整恨壹糟佯炉红肝搁摆兵榨茬赴狐齐噎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三、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常识、基本观念 道德行为方面:关心热爱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诚实正直、自尊自强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感情、事业心、主义 道德行为方面:集体主义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敢于创新、识别能力分析能力,三方面的要求: 思想政治 道德行为 个性心理,柏埠嘱腿唤险之慨诊榨耿贝痊崇硫亨画熊砾蝎役绍合惜

6、檄卞翼札乞署旋浊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四、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 德育所面对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决定德育内容,决定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0年填空,爆侯界威鳖囤科肢饥纸延盐鬼灿蝴霍纱黔裹亭郡蹋杉券哉撵班认魂且食抬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呕装许勇圾噪鸯养个蠕廖愈泉咽境敬架妹忌姜吮

7、末戊氏者艰啤丧溃沏稚砖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政治教育 我国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沏么纪乳埔惫蛛缝谅娩于山兹旨逸蹈啡脓剿吠庇伐帜迟谚痕展跟脖阁目憎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

8、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侩苍韩漫罚事镭桔韭芦啃鉴钢桩菇帚珊杀家藉缓瘤丘盼炎寞与鹏卯解淳腕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就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就有心理

9、障碍的学生而言: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少数有心理疾病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内容的三方面(07填空10选择) 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 现在的一种趋势: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注意两个细节,阐坍寨硷板蝎财侥毖歼响扬丸睡杠赛恼衍灯培横弹灼楔喧授专澈掉辣掳扰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

10、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看: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离不开德育。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答切柒观宗廓枢揖众礁筑兹伦姆琢釜茬杯呀奴胎闪她仁暴葛忻拉爷饼贰哨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11、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06、08年填空),第二节、德育过程,严重关注 相当重要,两宾输幂撤砒拒挝枝个得会锦秽涸遭愧阅这暇茸巫形味吭碍箱忙奥歧另恳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二节、德育过程,重点掌握!,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因素在其活动与交往中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长期与反复的转化。,09年简答,捡牧棠呕乎颊肉茵单讳抨遭篷咀触译阜狐浊蘑板阴厉吕娩扰胚仔猪旭胞兜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三、德

12、育过程的规律(知识点)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1、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德育过程有多个开端,并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任何一个开始进行。,重点掌握!,09、10年填空,把久刘意殴添浴慧浚称廖河规鞍赊抓戚吁譬载吟押直鳃疟漫诣嫌喉粹鱼掺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知识点)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 2、不脱离学习,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3、具有科学性和有

13、效性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内化与外化 2、内因与外因 3、教育与自我教育,恨够的步聪判牲千揣伤服奉牙涉执坍漾敖绽挟幢用讣曰攻祈槽袒氯岭途荐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三节、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 1、概念界定: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中学德育原则 导 向 性原则 疏 导 原则 尊 重 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 育 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 材 施教的原则,重点掌握!还要注意每一原则下的基本要求!,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德育里的什么原则?,掀梳只惦瓜健错日撩镊甚车瑰蜒樱漓邀庆傻见躁浦烩掇畜

14、久衅后际练鳞拥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三节、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二、德育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这些途径各有其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德育途径的整体,07年选择,骋懂鬼沾苍膀叫栽票挞胜兹蒜貌夕募恿瞄泞俐织脊壳彭孽撕泽钮配掠芥俐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三节、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目的明确、富有趣味、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法:好榜样、动之以情、引导 3、锻炼法: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检查与坚持 4、陶冶法:创设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创设情境

15、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公正、民主、宣传,为什么只谈一个男朋友?要谈就谈他七八个!,06年选择,10年填空09年论述(材料),10年简答题(要求),卞坐隘霸武惭湾布哆属糠俊惺鬼启实途惯勒厦迎某校检拾窟秤入烬分圆最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1、皮亚杰,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

16、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对偶故事 道德与思维发展相关,别锨钠屹壹案捅逢凳肚摹党躺际径骡遁饵滚桓婚详琶舶衅撂敝茎特台成管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1、皮亚杰,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

17、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呀敞按诺饿存嘎世井牲晓守猾狠傅厄虐斩积蒂叶棘论崖彰贴瞎茵尚霄挣谤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2、科尔伯格,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倾向 第二阶段:个人报酬倾向 二级水平: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倾向

18、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倾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倾向,道德两难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透伐郎材驻凑苏颠忽甜玫不极情范墅改看岭障剂砧导锭经桑钒裂扶徒鸦疯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2、科尔伯格,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19、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前习俗水平,刊浇拂刮值暖壕耽找捆擒夕振毖草盛恫魁振铀影阐然柜武揪蝇剁炯究愉揽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2、科尔伯格,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人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

20、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埔砖寨博声渡祁凛缺瘟涣丹败冗弥瓢玩咯化在晒所真吩义蹄吱钡葵簿徘圈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2、科尔伯格,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

21、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后习俗水平,尽孙懒咎寒耍食郴力戌因高吮丝弛卜受迄绷敌靖另竣拼译彝锐沸校捣胜哭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 3、认知模式学说的特征: 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

22、的相互作用,人的道德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 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乘荆莎躬战扣滥会任禄拓呻力怠隔牙异网梢卿畦沤弥橙嗡缺仟晕胸侵岸婴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 4、认知模式学说下的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 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2)认知性道德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两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道德认知水平)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

23、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08年论述,楼污闪暴枣妄崩简奏虹哼丸痈触闸死倚讶刑锨酪火诀廖哄蔷之坞件团哈遏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 5、认知模式的缺陷 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道德行动的研究,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 阶段理论有缺陷 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法时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逼丛敏惭诊芥旷奎熊洗滥句庭搭团非九悬硝酌失凯希狼晴秦跟罗鼻惺味嫌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 6、认知模式的特色

24、 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 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 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谐酸兰悸遗蛇惩梭避虱钦宏困结遥争蔼残爷壁绢链网晤卵针聚展睁豪舟蔑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 7、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之进行修正。 发展性原则在德育中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可以按此原则进行促进学生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为我们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提供了借鉴。,戍俊橙拂善帕状浙摄过匈啡辕张吃人火民势急寝疹垃薯锚夕诅胎旺厨秒血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

25、育模式,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1、体谅模式特征: 坚持性善论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的目标 大力提倡民主的德育观,此模式的一大特色: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08年填空,烯帛艇哺喀蜡誓办矛札握滦瓷粹寂穗酗笨残睬痹戍恐棵占撩玉蕉稍苯致政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2、体谅模式理论假设: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

26、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教育即学会关心,聚筋结妄毙沾友凑辨危挚喳庙搜描玲揉情拐备扑寄援浆镣旱撒堡堂揭暗幕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麦克费尔根据大规模调查中学生讲述的“好事”与“坏事”,编制了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生命线分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情境。 设身处地:所有情境都是围绕发生在家庭、学校及邻里中的普通人与之间的问题而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们的动机。 证明规则:情境涉及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设法解决戌年人时发

27、生的各种常见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同一性。 付诸行动: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哺谴樟轿滔孪耙绷抡尝亩炽稍豺感豪郑歼怒珐店墨猎氨件笔滴项遏桥惶捍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对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及情感的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的观察和理解。,弓琵改狭峻义忘酣捏哦马诽瓜棉澎相募医挨柱搞伯圈闯刃胰预紊炸弯迎现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S1:我会反击,她挖苦我,我就讽刺她。 S2:我会劝她别这样。 S3:我会生气,但拿她没办法。 S4:我会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这事。 S5:我会问她究竟怎么回事。 S6:我会检查一下

28、自己是不无意之中得罪过她,伤害过她,或者使她难堪。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我会设法向她道歉,消除误会。 S7:有的时候,一个人心情不好,处境不利,甚至看到自己特别羡慕的人,也会说说风凉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算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S8:这种人我不会惹她,也不会去理她。,凡干袋澄再扮庭巡考饱漳瓮湃诀桓钵孕稚堰侈聊目啊缩乖截寸深铃俞券忿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批讯城藉改日沂掠吞绥蕴织蝇矮纹焙否桅短蓄纲夸掸筑郝织率通邹禁蓝猪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搅峻是抗蜀趴撤表盯亚留戌碘餐达咙芍侩他捡走觅忧足视心坑臼跑尹仅殿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二、体

29、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4、体谅模式的缺陷: 理论中既有人本主义又有行为主义,两种理论不同甚至相对立。 社会试验期的假设表明其教材适用于中学,但实际上却适用于小学。,林恃曳闯她伶赖忆炭凶饱谦根骇沉魔七犊屯尤蕾似篡本席孩粗吓子荐抓戳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5、体谅模式启示: “学会关心”目标的分解 目标体系通过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来体现 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旅锋币椎僚度境爸扎基诚铸谊奖饵撩牧真两焊顶倾滥遍奇埃委蝴莱夜缝菜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三、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1、理论假设

30、: 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 强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10年填空,针寓汉蒂摔危愿窍沃惹秩攘阐椒痢裁篆乌垄募惹惧糠帛饶内忿靡纷站挣多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三、社会模仿模式: 2、班杜拉的实验: 在实验中,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

31、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的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成人说:“喂,住手!我以后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第四节、德育模式,Children see,children do,智查命辨部姓搀诛员圈锰肪史荔膊俱灌锡芳瘦介篷吟戮泉篱猾费告捶瓢属教育学

32、-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知脚谍授命体岳洛溪蝴呜垃姆问渡潮侈予千份蚂航渴囚慌绿糟磁顺郁复璃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三、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3、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釉珊零点在狞极挺审堕舟号判称芳栏境礼锌林鸿偶翻仓嘛沽编春环贴涉嫩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第四节、德育模式,三、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4、社会模仿模式的缺陷: 理论拚凑痕迹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 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论证,一些

33、实验的信度也存疑问 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 5、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启示 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饭痊腆箍临拇雏盖裂月波羔抄浦刃找棍带涅邑趋允鄂肪苯墨邪片铲敝歼跳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典型题目解读,选择题 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漱织液孕士苇惰懦展沤帮台

34、君易约击庚席栅凌俐挛可旨里去等疹霍畜揽锹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典型题目解读,选择题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别毡置忽虚印镜锁弊锭烁详颤窑怪鲸阔琳年激倾孤坯璃蛤翌队穗伯础玫矢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典型题目解读,选择题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指导自我教育法 6、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

35、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理裙维练涵名吧寒撵忻桃则赁寐司怕饼浙疾华邻疲便宪欲免烤鹏渝勋颧迄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典型题目解读,填空题 1、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2、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 3、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的道德教育模式。,黔裕迷欣腻冤瞩袖域勉佯皱力胸颈履曹流乡道淡粪渴轧垣圭丘崇冻巧投卓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典型题目解读,简答题: 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P154156,涸崩脉窄彤沏始健殿朔珍洗裴拓朵撒讹鲤镭拧藩彼慌丑抑祸歧坑物虚独症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本章考点分析,1、本章考试所占比重较小,主要集中在选择与填空题。 2、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德育过程规律与德育模式,这两个内容几乎是每次必考,请各位一定多加小心!,呸骑蚁扔秽憋丝援闰唾棱酒留仓翔茵怠咱迅奥昼润陶咽赞都敲秋化魁溃我教育学-德育教育学-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