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263144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阐述,进一步提出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即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学生知识结构的创新、体育教学技能的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 体育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文化。(陕西 渭南 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2、项目编号:JG2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90-02 一、师范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能力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由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决定。今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的生产、发明、研制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比较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有关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

3、能力的教师,以实现和提升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有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促使师范院校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来看,在长期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指标,以至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授课,体育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授,甚少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绝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学生作为“电脑硬盘”进行强制性编码储存等。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影响和

4、制约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师范院校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来看,首先,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不善于充分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很少了解专业前沿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不会运用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其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缺乏创意,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得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点。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给大学生创新项目,但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太少,一个创新项目需要相关人员共同钻研、探讨,为了能够有效地表现大学生

5、的潜在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三、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指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过程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书本基本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信息、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

6、,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

7、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通过阐述可以发现,学校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导致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 3.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单独学习每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很少运用学

8、过的知识解决,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在学习和掌握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4.创新意识淡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环境和适当的体育学习方法。由于体育教学条件、环境、教师、教材等体育教学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产生排斥、厌学、逃课等不良的体育学习态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为承担与肩负培养祖国未来发展栋梁之材的教师,必

9、须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新意,有创意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的现状。 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当今社会倡导教师应具备“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基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开发体育专业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对角度、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结合,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和知识变更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

10、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生知识结构的创新。为适应新课改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一线教师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知识,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整合,为学生创设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和谐教学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体育教学技能的创新。新时期要求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应

11、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环境。 4.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新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同时采用“愉快、成功、趣味”等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

12、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教学创设积极有效的创新环境氛围,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双边性的特点强化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全面了解、掌握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别郭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陈小筑,姜澄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李建新,顾永清.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下的新生成长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 5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