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79932 上传时间:2021-05-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 词五首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8.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渔家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

2、局。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对古诗词的欣赏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比较肤浅,对古诗词缺乏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为此,学习古诗词时采用自主朗读、合作理解、探究深意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

3、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

4、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中的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

5、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

6、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孤城:孤寂的边城。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

7、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3)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8、”。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

9、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

10、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

11、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六、课后作业1、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七、附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异) 渔家傲 范仲淹 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泪) 八、渔家傲教学反思作为诵读课,执教这首宋词,从备课到上课,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斟酌,也请教了同年级的老师,慢慢有了一点头绪,也渐渐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教学的理念还不够先进,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总算是一种尝试,一种学习,一种和同仁之间的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