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86744 上传时间:2021-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是一首语言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全诗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红”等九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的重、难点是:1.识字、写字。2.理解课文,说说雨后的树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2、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让阅读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享受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雨后的森林全文只有30多个字,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只有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浓浓的环保意识。老师要善于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去欣赏,去体验文章中的无穷内涵。 我发觉自己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孩子的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得不够清楚,还是像高年级那样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没有抓住课文要旨,以多种形式让学生

3、逐渐仔细领悟,向学生渗透的是应该爱护树木,保护植物。虽然我已经改变了语言风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蔼可亲的,但是,在内心却没有和这些小娃娃贴近。所以,整节课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文学作品借以形象说话。阅读者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解读、体验和阐解作品的意义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文学的精彩之处,也是文学的诱人之处,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的规律的。教师既不能以参考书对作品的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作为评价学生对作品

4、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过分引导、淡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差异,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对作品的认识更全面、细致和深刻。阅读中个体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的闪烁。惟此才能领略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由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几个说话训练,“森林里还有什么?”“森林里的东西有什么用?”前一个问题学生说得很好,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所以学生根本答不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漂亮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

5、生乐学、会学。但课上完了,结果却不是令人很满意。 当前教育倡导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朗读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这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应该组织学生游戏、阅读,学生或读、或划、或思、或问、或议。由于是一年级,重在识字,识字与阅读的相结合。我要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读的形式多,读的时间长,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透了。一节以讲代读的课,可能会把环保教育讲得空洞,应当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融入到对作品的阅读意想之中,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艺术的熏染,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体现学生

6、的主体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各异,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放手给他们自己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讨论,遇到分歧也可以让他们争论。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并不是听众,也不应该是裁判,不应该怕说话,应是整个课堂掌舵的船长。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追究,引导、启发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这是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学生主体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很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教师内心的标尺上。忘了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忘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将自己的喜好,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学生,将自己对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瓮”,不许学生越雷池半步。在这里,我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所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自己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没有好好去解决,只是草草了事。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课外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每一节课,多多少少会给教师带来遗憾,有了遗憾,才会迈出进步的步伐。因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努力,不断总结,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3、1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