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287040 上传时间:2021-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记镇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感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加强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进程,立足于一线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搭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在2011年5月1011日厚街镇宣教办举行了小学体育“同课异构”现场教学评比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够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这次活动的教学内容规定为加速跑,地点分别设在厚街镇桥头小学和中心小学,共有来自不

2、同学校的9位年轻教师参加了这次角逐,另有20多位小学体育老师观摩了这次活动。活动首日,有五个老师通过抽签(抽学校、抽班级)的形式首先在桥头小学进行了展示,评委由镇宣教办2人和厚街中学1人、湖景中学1、竹溪中学1人均为体育科组长等5人组成,分别对活动者的教学设计、现场驾驭课堂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对象为均为四年级学生;另四位老师被抽签到中心小学进行展示,活动形式一样。活动过程中,他们在同一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方法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引发了参与者教学智慧的碰撞,收到了比较好的练习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势得到互补。活动结束后,我们全

3、体参与活动的老师集中在中心小学会议室进行评课总结,首先由三位年轻的活动者代表9位执教者在会上作了发言,阐述他们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以及课中的教学效果;然后由评委代表曾庆涛老师对这9位老师的上课能力进行了评价,总结了这次活动优点和缺点,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对这次活动表现突出的老师进行了颁奖。为期两天的教研活动虽然结束了,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都感到身心疲倦,但是都能坚持下来,而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都希望这样的活动争取每年都进行一次。我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真实地体会着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老师们都饱受阳光的暴晒,但受益匪浅,颇感良多:这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

4、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9位老师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教学特点以及所运用教学手段,和听课的老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让当今的学生热爱体育,懂得锻炼。我想这种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中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班级多采取这种“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对校本教研活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丰富教学设计方案,并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验证不同教学方案有效性;第二、通过竞争、比较,激励教师创新,启迪教师思维,发挥教师的聪明才

5、智;第三、在汲取各种方案优点后,通过比较整合,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寻找最优方案;第四,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只为了教学研究,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

6、,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说,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其实,有的时候,学生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可实际上,很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学生作为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鉴于此,我们的备课预设或课堂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并从中开始;其次,“同课异构”是由教师的个体差异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

7、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罢了。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综合课程中,原有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差异中的大多数是无法改变的。这个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很难移植的一个根本原因;最后,“同课异构”是由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决定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它都是带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展开的,实际上,关于“教学(或教育)”的定义和原理

8、,越是具有普遍意义,就越是有空洞,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越远,就越难以关照具体的教学实践。当理论研究者用“严密的逻辑”来自圆其“学说”时,日常教学实践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理论可能走向死胡同,教学实践却从来不会走向绝路,它总会以某种方式或将问题化解、或将问题转化,继续向前走。因此,当我们面临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教条”并不能实现问题解决的目标,晦涩难懂的理论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转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者的操作。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无疑是这种转化的桥梁和媒介,教育理论尽管是灰色的,但又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对立与碰撞,而当世界日益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又杂糅于一体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时,又很难把握教育教学的尺度与规范。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出现,也是顺应了对接理论并能够改进理论的特殊任务,所以,同课异构之异又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还原和创新的态度和精神。总之,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同课异构”的研讨模式,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中练习效果,真正地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