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98132 上传时间:2021-05-0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暑的中医诊治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暑的中医诊治,中暑的中医诊治,2,【概述】,1.含义:中暑是指在长夏至初秋,天暑地热,天旱酷暑之时,人在气交之中,感受暑毒,伤气耗津,而突发忽然卒倒,身热汗出,脉虚的急性病证。,中暑的中医诊治,3,2.古代医籍论述,中暑一名始身于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暑即背寒 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 张洁古从动静而分为“中暑”、“中热”。而“中暑”为阴, “中热”为阳。 素问刺志论总名为“伤暑”。 后世以动静、阴阳分为伤暑、中暑、冒暑,就其病情而 言,分为: 初病“伤暑”, 轻症“冒暑”, 重症“中暑”。,中暑的中医诊治,4,3.特点,起病急骤,以发热、自汗、背寒面垢、头晕、头痛、烦渴,手足厥冷,身重

2、,舌红苔黄腻,脉虚数为特点。 重则可见:壮热、神昏、抽搐或脱证。 亦有表现为:起病缓慢、以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身痛、肢体拘急、恶心呕吐或腹 痛、泄泻、苔白腻、紧脉。,中暑的中医诊治,5,4.病位,以肺卫、心包和心为主。,若发生变证时,可累及脾、肝、肾诸脏。,中暑的中医诊治,6,5.病性,虚实夹杂为多,若不及时治疗,极易耗伤气津,发生暑入阳明、暑陷心包、暑热动风及气阴欲脱等急危病证。,中暑的中医诊治,7,6.季节,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至后的盛暑季节。 男女老幼皆可患病。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病可参考本证内容诊治。,中暑的中医诊治,8,【病因病机】,病因:外因 暑邪 内因 正气亏虚,痰饮内盛

3、诱因 饥渴劳累,病机:“两虚相搏”,抑遏阳气,耗气伤阴。,中暑的中医诊治,9,(一)外伤暑邪,阳暑:盛暑炎热之时,烈日曝晒过久,或在高温或 夹湿的环境中劳作运行,暑热蒸腾。 人在气交之中,外伤暑热,内使阳明,耗伤气 津“阳暑”。 若正不胜邪,暑热迅速内陷心包、蒙蔽心神或暑热鸱张,引动肝风,进则耗竭气阴,产生各种危急、重症。,中暑的中医诊治,10,阴暑:避暑贪凉,栖身于课堂大厦,或风地树荫而 不谨衣被,抑遏卫阳,致寒袭肌腠。或不慎口腹, 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致脾胃健运失司,发生暑 月伤寒之证。,(一)外伤暑邪,中暑的中医诊治,11,(2)正气亏虚,老年脾胃虚衰,产妇气血亏虚,小儿形体未充,肥胖,

4、痰浊内盛,久病正气虚损,因不耐热而外伤暑邪而致中暑。 亦有素体强健者,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饥渴过久,少寐疲乏等诱因而发病。,中暑的中医诊治,12,【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问诊 先兆症状: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口渴,自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体温正常或略高,则大汗出,面赤,发热。 严重者:谵语,神昏,四肢抽搐,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亦有起病缓慢,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体拘急,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大便泄泻。 此类病人,常有高温、高湿环境作业史,或者避暑贪冷,恣食生冷等。,中暑的中医诊治,13,2.闻诊,可闻及呕吐、呃逆者,无特殊口味及二便味,心率快,心音多低钝,亦有的可有心

5、律失常,血压偏低或血压下降。,中暑的中医诊治,14,3.望诊,体温可高达39以上。 精神萎靡,嗜睡或谵妄,头昏,面红而垢或苍白,口唇、爪甲青紫,出汗或冷汗淋漓,手足或肢体抽搐,呼吸快而浅,或深浅不均,或有叹息样,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血、尿常规,血尿素氮,谷丙、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心电图等检查常异常。 舌红或绛红,苔黄腻少津或白腻。,中暑的中医诊治,15,4.切诊,虚里多鼓动,快而无力,胸腹肌肉灼热,手足欠温或厥冷,可有肌张力增高,脉虚数或虚濡数,弦细或沉伏,重者六脉不出或芤迟。,中暑的中医诊治,16,(二)鉴别诊断,1.暑湿:从发病季节,起病急骤,传变快

6、变证多等,壮热、烦渴等主症与中暑相似。,1)但暑温属温病范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常伴有斑疹、吐血、衄血等动血症状。 2)其病史无高温或高温挟湿环境中劳作生活史。,中暑的中医诊治,17,2.疫毒痢,1)发热、神昏、抽搐或出现脱症时,可见有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粪检有脓细胞、RBC、WBC及巨噬细胞。 2)有饮食不洁史,而无高温劳作史。,中暑的中医诊治,18,【论治】,(一)治疗原则:暑为火热之邪,易耗伤气津,内陷心包,蒙蔽神明。,1.阳暑:迅速消除暑热病因。 治则:消热涤暑,益气生津,化湿开窍。 2.阴暑:疏表散寒,涤暑化湿。,中暑的中医诊治,19,(二)急救处理,1.一般处理 消去病因,迅速

7、撤离高温环境,解开衣扣,饮食盐水凉饮料,及吸氧。 高热者,冷水淋浴,以皮肤发红为止,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2.刮痧疗法:致皮下出现红紫瘀斑为止。,中暑的中医诊治,20,3.针灸:取十穴放血,或泻法针刺大枢、曲池、内突等。,4.针剂:热闭,神昏或抽搐。 1)清开灵注射液:40ml+5%GS500ml注1次/日。 2)醒脑静注射液:4ml im 1-3次/日,亦可静点。 热伤元气,津液汗出,口干,气短等暑热灼津严重 者:生脉注射液20-40ml+5%GS500ml注1-2次/日。伤 津严重者:2000-3000mlNSIV。,(二)急救处理,中暑的中医诊治,21,【辨证治疗】,(一)暑入阳明,

8、证候:高热、汗多,心烦口渴,头痛且晕,面红而垢,气粗,或背恶寒,舌红苔黄腻少津,脉洪数或虚数。 治法:消暑泄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中暑的中医诊治,22,(二)暑陷心包,证候:高热烦躁,谵妄或神昏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卒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绛,脉虚数。 治法:祛暑清热,开窍醒神。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兼见轻微抽搐者,加羚羊、钩藤、菊花以消热熄风止疼。 兼见神昏舌短,饮不解渴,下之不通者,可配服牛蒡承气汤(安宫牛黄丸2丸化开,调生大黄口服)。,中暑的中医诊治,23,(三)暑热动风,证候:高热汗多,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昏

9、不清,或喉中痰鸣,舌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祛暑清热,熄风止疼。 方药:羚麻白虎汤(羚羊角、天麻加白虎汤加瓜蒌仁、川贝母、鲜荷叶包煎)。 若暑陷心包、神昏谵语严重,可配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热伤津液者,加玄参、西洋参、麦冬、石斛等以滋阴增液。,中暑的中医诊治,24,(四)阴暑证,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身热,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或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表散寒,清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见口渴心烦者,加莲子、麦冬、六一散利湿和中。 两腿转筋者,加木瓜以舒筋活络。 感受寒湿,气虚较著者,加人参、扁蓄、白术、桔仁、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除湿,或用六

10、和汤。,中暑的中医诊治,25,【权变法】,中暑多为急危重症,传变迅速,变化复杂。 临床常见的变证为:高热,神昏,抽搐或脱证。此时病情险恶,生命垂危。 若见:昏不识人,手足厥冷,为“暑厥”,应急救,苏合香丸灌服。 若见:身热头痛,小便短赤,腹泻,心神恍惚者,可予以香砂五苓散。 口渴饮引,烦渴无度,肤胀满而泻吐者,给桂苓甘露饮。 无汗、谵语发狂者,予白虚加苍术汤。 气阴欲脱,证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喘喝欲绝,脉散大或微细欲绝,予生脉散益气敛津,生脉固脱。,中暑的中医诊治,26,【转归】,中暑轻症及阴暑易于康复。 阳症之重症则予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心率大于130次/分者更属险恶之候。,中暑的中医诊治,27,【调护】,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适时给予消凉含盐饮料,进食西瓜、绿豆汁等。 宣传预防中暑的知识,如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服清凉饮料,禁忌姜汤、米汤一切热汤。,中暑的中医诊治,28,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