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305803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华东地区课程改革中学生物优秀课说课评比新课标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采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分析: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

2、化”做好铺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对消化过程的正确认识。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本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这是继“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之后又一个多变量对照实验。实验目的是明确的,但实验方案却是开放的,有利于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另外,本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定量实验的思想,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说学生:我校是一所山区农村初中,实验室按中学类标准装备,基本满足初中生物常规实验需要;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学生对“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非常感兴趣,有

3、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2、学会正确使用量筒;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尝试设计和实施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点:1、探究

4、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五、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1、教学策略:为有效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情境引入、启发引导、分类指导、归纳总结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反思纠正2、教学过程:根据探究的一般步骤,本课共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设疑、引入课题。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敝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用

5、碘液检验馒头中的淀粉并引导学生回顾长时间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通过模拟口腔咀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因素使馒头中的淀粉发生改变,产生甜味物质。从而使学生锁定了探究方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第二环节:设计方案、初次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分析得出进行口腔模拟实验的必要性。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制定本组探究实

6、验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4人为一个大组,2人一小组,每个大组的探究方向是一致的,两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却允许不同。目的在于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看待实验结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接受他人不同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经验共享,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我采取集中演示、个别指导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为了让学生分泌出更多的唾液,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我把腌辣椒搬进讲台,许看不许尝,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

7、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第三环节:反思纠正、归纳小结。我首先认同了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预测结果的异同,验证自己的假设,特别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步骤,反思有无疏漏之处。通过学生表述、相互质疑,学生明确了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小结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以及唾液对淀粉的不同消化作用,得出唾液使淀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一步说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这是淀粉发生性质改变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反思和纠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本

8、活动的知识性目标的归纳、强调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第四环节:二次探究、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分类指导,对已经顺利完成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学生,允许和鼓励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而对于初次探究活动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同学,则要求按照教师提示重新实施实验。在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广阔的思维,涉及到酒、食盐、醋、汤、蔬菜等等,为便于操作,我为学生提供了40%的酒精和高浓度的NaCl溶液,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酒精和高浓度的NaCl溶液对唾液消化都有抑制作用,掺水唾液的消化时间会延长,这些结论的得出引起了学

9、生的对饮酒、高盐食品以及用水泡饭的习惯的关注,使学生明白饮食卫生的科学道理,体现了教学来自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学生日常生活,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六、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方面有:1、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未来生活世界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最后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获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等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在饮食方面的科学素养。2、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在两次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建议步骤相结合,必做实验

10、和选做实验相结合,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能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尊重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同时也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3、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知识的生成。科学探究重在过程而不是完全的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在本课探究活动中,我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把重心放在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去领悟和生成新的知识。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富有个性特点的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提示的实验步骤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困生不知如何设计实验的难题,但也造成许多同学完全按照提示进行实验,把原本是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二是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时间不足,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完成第一次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包括质疑,导致部分同学不能及时纠正方案,影响探究实验的进行。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