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原文及翻译.doc

上传人:数据九部 文档编号:10316704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墨子原文及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原文及翻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墨子原文: 标题:非攻 作者或出处: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

2、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或注释: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

3、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

4、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本文来自【易

5、文言文言文在线翻译】http:/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

6、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老子的朴素

7、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

8、,“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二)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

9、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注释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引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

10、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

11、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评析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

12、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13、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本文来自【易文言文言文在线翻译】http:/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2008-10-27 09:22:49)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译国小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用,人民死也不会冒险远走他乡。虽然有舟只车辆也都不会用来乘坐,有武器装备也没办法拿出来用,人民结绳记事不要文字。自以其食为香甜,自以其服装为漂高,自以为所居安适,自以为风俗得乐。邻国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声音也能相互听得见,人们直到死也

14、不会相互往来。读感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一个小国家人民的心态,小国家,人民少,他们没有什么好争,自然也不会就争什么,都保持着自己的本份之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不争什么东西,便自有自己的一片国土,也许我们不会认同这种生活,但是没有争执与炫耀,虽然过得原始而清苦,但是内心安详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人一生,追名逐利,什么事情都要分个高下,争来争去,有什么结果,在老子的眼里,还不如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取决于他的内心世界,这一章,看出老子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那怕不识字,过最原始的生活,也好过你争我斗的生活。胜了如何,败了又如何?做人,总是放不下这一点成败之心,在患得

15、患失之间选择,那便不如选择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敢,文化,识字,交流这些东西都不要了,不争,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一种对俗世多深的绝望。或许这就是老子不想写文章著书以解世人的原因。不过总算留下了这五千言,饱含了圣人智者对世人的那份眷恋爱护之心,能悟到多少,学会多少,便是人类的缘分,或许,只是拿来作糊弄功名的借口,或许拿来争强斗胜,或许拿来追名逐利,都是人类自己的造化。老子远去的身影留下了圣人智者落寞的背影。青牛,老人消失在函谷关,渐去,模糊,行走在消逝中,一份伤感不由的油然而,我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智者圣者一生,饱含了多少破碎的梦想与寄托,他们看开了,只是那份圣人的拳拳爱心,让他们不能释怀,总有一些放不开。为无为,事无事,同在一个世界,谁能完全置身事外,那怕是圣人智者。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国度,不是理想的国度,但是若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总好过繁华背后无尽的尔虞我诈。都有文化,自以为聪明,你攻我讦谁也不服谁的争来争去,不是傻子是什么呢?这样的生活那里会好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其当然会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本无所争,那些东西,都是用来争强斗胜,都放弃了,还有什么可以执著。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