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328505 上传时间:2021-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前十名现象折射优等生悖论 做家长的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校的优等生是班里的前十名,尤其是在当今中国教育的体制下,优等生就意味着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意味着能进一所优质大学获得一个含金量高的优质文凭,能找到一个众人眼中的优质工作,成为优质的精英,取得优质的社会地位,获得优质的收入,享受人生最优质的幸福!果真如此吗?对当下这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教子逻辑,我看它却极似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即悖论所表现的一种主要形式,那就是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不信吗?有人专门对前十名优等生做过跟踪研究,根据一些历史数据分析,考前十名的孩子未必在今后的事业上就能取得

2、骄人的业绩,倒是前十名之后的一些孩子日后说不定干得非常成功;也就是说,许多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发挥,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前十名现象”;观察我周围的人也大体存在这样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我们不难从先哲思想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其对立的两面性,也就是常说的一分为二;优等生优异的成绩给他们带来了尖子生鹤立鸡群的光鲜地位,使他们成了学

3、校的骄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等关荣称号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这些标签一旦成为优等生自己的心理定式,他们就会在无意间把自己划归于超出于普通学生的精英学生圈子,于是就很难容忍自己的平庸,不能允许自己失败,不能容许自己不优秀,正是这种过早的优越感和过多的压力给优等生日后的长久发展带来了障碍和隐患。过分看重分数和名次,过多的书本学习会使自己的眼界变得狭窄;对自己过高的追求和过于完美的苛求,会使自己很难再拥有一份平常心。不是吗?据专家研究,随着每年高考一天天临近,考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最新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越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考前的心理压力越大。据心理咨询专家统计,前来作心理咨

4、询的考生中,7080%都是好学生,他们尤其表现出焦虑、失眠、厌学等症状,甚至有少数产生自杀倾向,专家将其称之为“考前焦虑症中的前十名现象”。又是一个前十名现象,这两个前十名现象已不是偶然的巧合了! 我在爱秋的博客里看到一段家长的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有的调皮的孩子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但是到社会以后,当兵成为将军,从商挣了大钱?我想就是他从小通过逮鱼,捉知了,套兔子,捉迷藏这些“调皮”长了“ 心眼”,学到了生存智慧,到了战场商场上,就成了“胜招”。大概“前十名现象”也是因为孩子通过调皮锻炼了身体,接触了世界,认识了事物,探索了应对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脑瓜灵活,容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

5、化。做学生时他们的精力没有全部放在学习上,因而学习成绩低一些。但毕业以后,因为他们的眼光,观念和生存技能优于其他纯学习的孩子,所以更有出息。” 可是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无奈地被中国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牵着鼻子走,只有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才是这场惨烈竞争中的胜出者,谁有勇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制度较劲呢?就像一位家长说的:“ 联想到如今自己培养孩子,虽说没有在名次上对她有很苛刻的要求,考试不理想也从不求全责备,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出色、出人头地的。我会小心翼翼地刺探每次考试班上的大致情况,如果孩子考得靠前,心里就欣慰;如果考得不是太理想,就会失落半天。特别可恶的是,当

6、孩子犯了点小错惹恼了我,我就会借题发挥、旧帐新提,把她某次考试的成绩抖落出来数落好久。其实我也明白,我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可没有不想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那个拔头筹的呀!孩子明明才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为升初中、考高中、入大学烦恼起来。为了进名校,到处打听该考哪些证书。什么英语等级、口语金章银章、奥数、计算机、特长,不但把自己搞得头晕眼花,把孩子也折腾得无所适从。孩子喜欢做手工、画画,可我不让,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孩子喜欢看纪实频道,虽然我也喜欢看,但只有周末才给看;平时孩子下课晚,每天无法保证室外活动的时间;.”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像这位家长一样,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教育着我们的孩子,不敢拿自己

7、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教育制度去较劲去抗衡,其实无意间都在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加剧了越来越多的无谓的教育恐慌,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人家都在学我们也不敢不学.家长们就像咕咚来了童话里的猴子一样,让这个本已紧绷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洪流更加疯狂!给拔苗助长式的愚蠢的教育流行思潮推波助澜!但是社会呢?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跟你眼下急功近利的短视选择较劲的!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而考试往往只能考查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全面的反映个人的能力素养。把过多的精力用于题海,谈何发展孩子其他多方面的潜质?从小就被成绩熏陶出来的脆弱狭隘的心理如何应能付人生的挫折和复杂难题?优等生的头衔反而成了日后成

8、长的包袱,走向社会后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身价,像普通人一样脚踏实地的安心于从平凡的小事做起,积累自己的成功。不是吗?有报道说,一个大公司去学校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不要优等生,因为据他们的用人经验,优等生难于安心基层普通岗位,他们对环境更加挑剔,不能很好地同别人合作,更加好高骛远,更易跳槽,虽然优秀,但留不住也不好用,因为先前的光环太多得宠太早,所以更易宠辱若惊,更在乎得失,耐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倒是一些非优等生反而能安心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地工作,合作精神好,坚持不懈一步步积累,因为先前没有受到过多的宠溺,反而能宠辱不惊,他们的心理皮实耐挫能力强,最后走向管理层走向成功的往往是这些在学校不温不

9、火不被老师看好的人。是的,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衡量你的价值标准已不是成绩和在学校的业绩,是远远丰富更加多面的社会标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你智商所表现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是你所具有的情商和魅商,是你健康的心理和禁得起折腾的强健体魄;你的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合作能力,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变通能力和灵活性,宏观战略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洞悉人性的能力,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甚至是你独特的个人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生活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其他特长等等;没有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你纵然是天降奇才也难逃四处碰壁的厄运,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成就,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幸福感。于是优等生悖论就这样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