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339621 上传时间:2021-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62.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游走在城市记忆的胡同“粽子咧,江米藕咧,切糕没核儿的”“磨剪子哩嘞,呛菜刀”听到这一声声清脆悠扬原汁原味的吆喝声,是否引发了您无尽的遐想,像被带到了旧xx贯通大街小巷的胡同里,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呢?瞧,这就是听觉的艺术,广播节目的魅力。那么,如何赋予一个广播节目鲜活的生命,让受众一下子被吸引而后感到回味无穷?我们都知道: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编辑记者写出的报道风格迥异,各出心裁。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但各位是否想过:作为一名录音师,一个众人眼中的技术工作者,对于同样的选题同样的稿件,为什么制作出的节目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其

2、实,录音师工作是众多广播技术行业中艺术性最强的一个,他直接参与节目的原创。你所应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个按图索骥的工作程序,要能体现出你的创造、你的与众不同。而节目原创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过程,作为一名优秀的录音师,更应该做的是用脑子和心灵去感知你所操控的每一件录音作品。要创作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重选题,要设计音响、音乐在稿件中的运用,在效果采集过程中注重立体声声像和声场的表现。在录制过程中不仅要求对语言技术质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稿件的内容对播音员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感情的要求和把握。在录音合成过程中,根据稿件需要,音响音乐的淡入淡出和比例要恰到好处,认真把握作品的声场变化,

3、声音的层次感、真实感,在整体感觉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去设计和创作它的声音灵魂。以今年获奖节目胡同里的吆喝为例,我们把它设计成是一个记载着过去百年胡同里小商贩各种叫卖的声音,也蕴藏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承的一种纪录。然而由于以往的忽视,大量近现代珍贵史料正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消逝,因此这个节目也是对记录历史的一项抢救性工作。很多宝贵的史料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又寻找到了老天津城里的小胡同,寻找到了那些还拥有记忆的老人们,邀请到了过去从事过那些现在已经消逝了的行业的老艺人和从业者,在真实的场景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胡同吆喝的原貌,并把它们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些吆喝声绝大

4、多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当我们收集到了这些丰富而珍贵的音响素材,该如何把它们和播音员的解说描述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呢?在录制播音员语言的过程中,作为录音师,还要和他一起分析稿件、研究细节,像导演一样不断的为他们“说戏”,让他仔细聆听那些悠远的吆喝叫卖,身临其境的感受那种意境。使他在对稿件的理解和把握上要与录音师有一定的默契。这样,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所需要的素材和语言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精雕细琢的合成工作。而这也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一环,我们要从声音的角度去重新塑造稿件的形象,而相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的书面资料来说,广播节目拥

5、有的就是声音上的优势,制造了相对轻松的接受氛围。我们都有体会,同样的一段文字,自己读和别人讲比较,听别人讲可能更容易接受。另外,丰富的音响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防止类似人们在读书过程中的“视觉疲劳”的出现。要将民间老艺人原音重现的各种在如今我们这座城市里已经消逝了的叫卖声等音响资料,和主持人的解说词、被采访者的回忆语言结合得相得益彰,不单让节目唤起人们温情的回忆,让对历史陈述的回忆更加具有可信度,也给人以美感,使听众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胡同里的吆喝节目一开始,我们以一声清脆悠扬的叫卖开场,随后是四面八方不同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到旧时津城记忆中的胡同里。随后静夜吆喝的音乐和

6、播音员极富感染力的话给大家娓娓道来一段包含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暗含着时光流转百年的变迁的胡同记忆。无论是从早到晚还是季节变幻,都由典型音响和吆喝声作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衔接自然流畅。结尾,随着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的渐渐远去,我们结束了这一小段胡同记忆的追寻,而那些若有若无的吆喝声却还在耳畔回荡。现在,“音画式”广播节目的创意逐渐在语言节目中被广泛采用。所谓“音画式”广播节目就是让听众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能够在脑海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画面,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做了一些全新的尝试。比如在整篇稿件的声响素材运用中,我们不是单纯的纪录这些吆喝声,而是让声音随着真实的生活场景流

7、动起来。我们不仅注意它们的层次感,做到丰富纷繁而不杂乱,还要注意它们的统一性,即让节目整体在一个统一的声场下,也就是每一个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后,音响,被采访者的话和叫卖声都要在同一个场景下,不能有谁跳出来的感觉。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大多数语言节目“平面”结构的缺点,做到有“立体”结构、丰满的节目。形成了“声在空中流,人在画中走”的市井百态。 作为艺术作品,好坏成败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一个相对的标准,那就是最广大的听众的耳朵。一个有个性的成功的广播节目作品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但它会获得绝大多数听众的认可,要想达到这样的认可标准,我们要把自己从“专业”这两个字中抽离出来,做一名最热心的听众,作自己作品最虔诚的粉丝,静下心来安静的听,这时候,我的耳朵就不再是一个专业的耳朵,而是一个大众性的标准耳朵,用它来选择出来的节目才能保证让大多数人认可,更接近那个前面说过的“相对标准”。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处理好张扬个性与谋求共性的尺度,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充分的张扬个性,创新求变,而在整体把握上审慎踏实的掌握好共性的尺度,寻求个性与共性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给听众带来更愉悦的听觉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