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346777 上传时间:2021-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的精品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的精品教案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 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这一步以“散步”开始, 发展为“走近茅屋”。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 结合这

2、一步讲清 “幽静”一词词义。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范讲完结, . 总结学法:1. 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2. 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3. 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 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 . 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在这五步中: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

3、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 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传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它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为耳聋,为表现与命运的抗争,创作了月光曲。既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这就必须追寻其思想意义和民众的情感所在。 经教师点拨,学

4、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这样的音乐家中国有没有呢?有。聂耳、贺绿汀、施光南等都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演唱(奏)的音乐家。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 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联想”。再读读这段联想, 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

5、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第一,理清脉络。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 (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 (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 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 水到渠成,中心明确。第二,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 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 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第三,实虚结合。 月光曲这篇课文在 . 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 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 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