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371536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粤教版)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2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

2、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精选推荐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

3、1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3个方面: 1、简单机械:(1-5课)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自然资源:(6-10)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浩瀚的宇宙:(11-15)课,以学生对遗传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

4、认识遗传与进化的特点。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精选推荐 重点:杠杆的平衡、宝贵的耕地、海洋宝库、保护环境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

5、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精选推荐第一单元 简单的机械1杠杆(1)一

6、、教材分析: 杠杆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用木棍撬石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确定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直尺撬字典的探究实验,层层推进,认识了解杠杆的具体作用,同时,使学生逐步把握如何正确地去认识和分析杠杆,得到科学方法的感受与体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浓厚。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 应该是他们主动参

7、与的过程。教材中安排的直尺撬起字典的实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仿做是没有难度的。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8、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 首先通过撬石头激发学习兴趣,从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得出结论。 1 教学思路是:在“实验探究”阶段,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一步一步通过实验认识杠杆的支点概念、三种类型和两个作用,为后来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在“延伸拓展”阶段,通过教师的研究提示和小组的合作研究,达到对杠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9、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五、教学过程: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教学准备: 1、实验记录表格 2、小木棍、石头、字典、直尺、橡皮、杠杆尺及支架、砝码、剪子、镊子、羊角锤、带有钉子的木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举起一根棍子,学生猜测棍子的用途。 2、教师:“别小看一根棍子,它可具有神奇的力量。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 3、学生演示撬石头。其余学生说出看到的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杠杆。 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解开杠杆撬动石头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上的三点 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重物)

10、(1)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装置。 (2) 学生利用字典、橡皮、直尺等材料制作一个杠杆。 (3) 学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重物。 (4) 教师提问: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学生可能回答用手压的地方,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方在起作用。)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板书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在小组中每人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认识杠杆的作用 (1) 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分组实验2(用直尺撬重物)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

11、,再用小拇指用 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用木棍撬石头。 板书课题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 学生实验过程 积极动脑 3 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 格处挂2 个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2)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精选推荐5 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 格处费力,2 格处不费力,35 格处省力)

12、 (3)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计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计量。 实验次数 物重(钩码数量)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拉力(钩码数量)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1 2 3 4 5 6 (4)讨论: 6 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B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C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费力 C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省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小组讨论后,交流。 3、认识杠杆在生活

13、中的应用 (1)学生根据杠杆原理解释木棍撬石头的奥秘。 (2)一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根据杠杆规律解释省力的原因。 (3)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4)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5)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拓展 不只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在许多活动中也会用到杠杆,课下同学们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 小组讨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规律,认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5 六、教学

14、反思: 杠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杠杆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了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步,一是玩用木棍撬石头导入新课,接着自己动手玩用直尺撬起字典的游戏,“玩”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自然地认识了杠杆的三点及两段距离,成功地为学生做实验做好铺垫。二是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我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虽然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

15、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大家的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最终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个助手。三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上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杠杆原理。四是巩固练习与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杠杆进行分类,然后应用于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再一次对科学产生激情和盎然兴趣。我没把下课铃声当作本课教学的终点,而是设计了课后问题:“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课后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杠杆的平衡(2)精选推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

16、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精选推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

17、导创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二、新授(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精选推荐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

18、解机械与人的关系。(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精选推荐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强调力臂的画法:找支点;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

19、臂。精选推荐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F1+L1=F2+L2 F1/L1=F2/L2F1-L1=F2-L2 F1L1=F2L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

20、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F1+L1=F2+L2 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F1/L1=F2/L2 F1L1=F2L2精选推荐(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步骤: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精选推

21、荐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次数F1/NL1/cmF2/NL2/cm123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讨论、交流、合作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板书)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

22、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精选推荐(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 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1) ;(2) 。2010-06-17人教网下载: 第3课 生锈与防锈(3)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

23、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二、新授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四、教学后记:初步了

24、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4)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精选推荐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25、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 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 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 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 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

26、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56)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二、新授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

27、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精选推荐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

28、,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7)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

29、在松树林里吗?二、新授:(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

30、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精选推荐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8)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二、新授:(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

31、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

32、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9)精选推荐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

33、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二、新授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

34、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10)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二、新授(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

35、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精选推荐 6、得出结论。(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

36、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

37、龙灭绝的原因(11)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 (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

38、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精选推荐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12)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二、新授:(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

39、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1

40、314)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精选推荐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二、新授:(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2、实地考察和取样。

41、(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 (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1516)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