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02584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用模型解释教案第二单元 解释与模型2. 用模型解释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实际操作中 , 利用模型进行解释;2. 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 . 作用。知识与技能1. 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2. 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2. 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黑匣子探秘1. 谈话:同学们 ,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 , 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 , 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

2、盒子的某个部位 , 不许打开盒子 , 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 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2. 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3. 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 , 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4. 提供给学生同样的 , 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 正面四角标有 A.B.C.D 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 A.B.C.D 的图纸。5.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6.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7. 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1 / 3二、用模型解释1. 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

3、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 ,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 , 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 , 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 , 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2. 教师出示 DNA模型(图) . 三球仪(模型) . 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 , 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3. 小结:同学们 , 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 , 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 DNA的样子 , 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 . 地球 . 月亮之间的关系 , 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 ,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

4、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4. 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5. 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 , 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第二课时一、“黑匣子探秘”1. 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2. 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 , 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 ,再造一个“黑匣子” , 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3. 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4. 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5. 依据各组的研究

5、结果 , 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 , 并解释肘部教学手记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 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 , 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 , 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 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 , 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2 / 3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 ,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 , 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 , 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 , 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

6、的方法没什么两样 , 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 , 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 , 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 , 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 , 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 ,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 , 但是 , 如果我们每个都做 , 不仅时间不允许 , 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 , 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 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 , 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 , 应该取材于教材 , 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 依据课程标准 , 重新创编教材。因此 , 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 , 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 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 , 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 , 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 , 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 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 , 我知道 , “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