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18720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 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

2、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对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 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有以下几点不足: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3、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 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 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 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 是教师期盼过高, 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

4、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二、对教学计划反思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 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5、【篇二:一节初一数学课的教学反思】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 等式和它的性质,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 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 的教学理念。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

6、究的教学方式, 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 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 并填写实验表; 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 71 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 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 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 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 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 通过两个填空, 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教学反思:这是我在

7、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 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 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新知, 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

8、着一些问题: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 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 中用天平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 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 的过程,我是步步

9、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3、对于性质 1 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改进方法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2 分钟)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 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2、在归纳等式性质1

10、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

11、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 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 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篇三:七年级下

12、学期数学教学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 6 章一元一次方程,第 7 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 8 章多边形,第 9 章轴对称,第 10 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一学期教学下来,颇有感触。就此谈谈看法:一成功的方面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一)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了,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导图提出的问题, 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容易数出来, 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鱼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导图的问题:一队师生共 328 人,乘车外出游,已知校车可乘 64 人,如果租用客车,每辆可乘 44 人,那么还要租多少辆客车?等等,不仅如此,纵观教材,从天气预报,降

13、水概率,抽奖,中奖到股票投资,分期付款,银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猎。可以说教材中所有问题的提出, 几乎都来自现实,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来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同时认识到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与生活。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的数学知识, 也培养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的学习不仅能解决池塘有多少条鱼,也可类似的估算出每个家庭每年丢弃多少个垃圾袋, 我区每年会产生多少这样的白色垃圾等, 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第八章多边形的学习,知道了那些多边形可以铺满地面, 能设计出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 - 新教材确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二)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

14、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 对较复杂的方程, 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 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买一张体育彩票,中 100 万的可能性有多大? - 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 Timesanddates , (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非常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教材在呈

15、现方式上除了交 * 编排,螺旋上升外,在编写上尽可能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书中基本以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问题, 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 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样, 举例说像什么一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然后教解一元一次方程, 最后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而是先设立了问题的情境:问题 1,某校初一年级 328 名师生外出春游,已有 2 辆校车可乘师生 64 人,还需租

16、 44 座客车多少辆?问题 2 ,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 13 岁,就问同学们, 我今年 45 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的三分之一? 这些问题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自然,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接下来建立方程这个模型,通过联想,归纳,概括,总结等过程使学生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再回头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开头, 设置导图与导入语,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兴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趣与求知欲,教材的呈现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 问题 , 回忆 , 试一试 ,探索 ,做一做

17、 , 读一读 , 概括 , 想一想 以及 信息收集,调查研究 等活动栏目,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特别是 云图 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对点拨,启迪学生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编写上很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真正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合作者。二不成功的方面(一)空间与图形部分合情说理不规范,学生难入门新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几何的部分,像初一的教材里第 4 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 8 章多边形,第九章轴对称图形就属于这一内容。 有过几年教龄的老师都深有体会, 刚开始学习平面几何时,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感到较困

18、难的, 因此平面计划的入门教学历来是讨论研究的热点, 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即首先识图,读题填空(给出解答的架子,学生填出理由或符号) ,逐步过渡到自己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大部分学生在初一最后一章定理的证明后,就完成了这个入门教学。 但新教材着眼于对图形的感知与操作确认,强调合情说理,教材内容安排上在初一不教命题,定理和证明了,证明用简单的合情说理代替,但进行合情说理时,没有给出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册平行线部分, p169 例 1 是最早出现的几何解答题, p173 例 3 是第一个几何计算题,它们在解答时都是先写出理由(即由于根据 - 可得 - 因此 - ),我们注意到希望对您有帮助,

19、谢谢书写格式上没什么要求, 当时我们也是这样教的, 但是到了第二册第八章三角形这节 p49 例 1 就不这么书写了, 此题没写根据 - ,而且用了因为所以, 再如 p72 例 1 的说理,因为 DE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即BE=CE=6所以BCE的周长 =BE+CE+BC=6+6+10=22。这里书写也很不恰当,如果按照前面的书写是否应改为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得BE=CE,或因为 DE 是线段 BC 的垂直评分线,所以 BE=CE - 等等。新教材由于缺乏对学生读题填空的训练, 加之例题中写法的随意,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年下来感觉学生对几何说理题解答不好,能够

20、入门的人不多,这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会产生影响。(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内容编写过于简单,应用题难度跨度太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不单独设立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了, 不讲方程的同解原理了, 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学生按类别死搬硬套, 但是,这两部分内容书上的例题和习题都太少, 如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书上安排 7-8 课时,但只安排了 7 个例题,特别应用题更少,整章只有 6 题,而且最后一题与前面题相比难度跨度较大,这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困难,如果只是学习书上的几题,学生对很多应用题仍

21、不会解,像商品销售问题,里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面涉及到售价,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折扣率等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像逆水航行,顺水航行问题 - 不讲,不归纳学生就不会做。建议教材在这一部分再充实些, 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材料。【篇四:教学反思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鉴于本班学生上课较活跃及思维灵活的特点, 及现行课改情况下,要让学生们多参与课堂活动,就采取了如下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建造房屋, 制造零件必须先要有图纸, 因此,我从实际例子出发(学生

22、观察茶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看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引出视图法(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然而再回到问题中,让学生讨论每位同学所看到的三视图是否一样,使学生们认识到: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角度及物体的摆放方式,其三视图可能是不同的。接下来,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基本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由于课改趋势是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我让学生做游戏, 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一个搭立体图形,一个来画三视图,使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探索,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本节

23、课执行下来,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不能很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上下衔接不紧;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太小,涉及面窄。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我们要尽量从生活中出发, 让学生有所了解,着才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气氛。【篇五: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 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

24、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对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 对纲领认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1、对教学

25、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 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 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 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

26、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 是教师期盼过高, 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二、对教学计划反思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 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