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48447 上传时间:2021-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年项目申请指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教育部 -中国移动科研基金 2017年项目申请指南编号领项目名称周期预算域(年)(万)5-1“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及实证研究2605-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及试点2605-3教慕课教学效果与慕课的教育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2805-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280育5-5基于价值共创的在线教育平台中知识传播与学习行为研究280信5-6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280息5-7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质量监测研究280化5-8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1605-9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

2、用现状与对策研究1605-10我国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160项目名称“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及实证研究项目 5-1研究周期2 年预算限额60 万元随着 “互联网 ”跨界融合的深入发展,互联网能够破除教育规模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等教育经典难题, 为社会供给高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包括变革供给内容,实现虚实融合新型教育服务业态;变革供瞄准的重大问题给方式,实现基于全学习过程数据的精准、个性化教育服务;变革供给形态,实现社会化协同的新型分工形态;变革供给结构,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包容的平衡结构;变革供给决策,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决策;变革供给监

3、管,实现基于数据的实时监管与预警。1.探索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素配置;2.探索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服务模式;项目的主要目标3.围绕不同的供给侧改革模式,形成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典型案例。1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变革将重构“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形成个性化、 消费驱动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体系。因此需要秉承以用户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理念,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主要研究1.探索 “互联网 +”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要素配置、服务主体、 服务模式和制度保障。内容2.围绕 “互联网 +”时代

4、的不同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开展实证研究, 探索不同模式的运行机制、资历框架、评价方式等。3.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梳理总结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典型案例,形成实践指南。预期成果报告 其他(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典型案例集、实践指南)1.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及实证研究报告考核指标2. “互联网 +”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典型案例集项目名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及试点项目 5-2研究周期2 年预算限额60 万元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师培训质量, 近年来教育领域相关培训的组织模式逐步由个人研修、校本研修发展为区域研修。其中,区域研修是在一个行

5、政区域内,由教育局或下属各片区组织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修,设计研修内容,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强带瞄准的重大问题弱 ”、 “好帮差 ”等特性,特别适用于边远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目前,区域研修大都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导致研修过程中暴露出沟通成本较高、整体效率较低、过程性数据未得到有效记录、最终效果和质量难以有效把握,相应的评估和评价难以开展等问题。分析国内不同地区的区域研修特征及其信息化需求,特别是边远乡村等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求,建立具有较强普适性、落地性的信息化区域研修模式,包括项目的主要目标信息化网上教研、联合备课、区域评课等,以进一步

6、发挥 “强校带弱校、名师带弱师 ”效应,并通过开展试点实践,对模式加以验证和优化。2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研修特征与需求分析主要研究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研修模式研究内容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研修试点实践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指南考核指标CSSCI 论文发表的区域研修理论框架至少四种信息化区域研修模式项目名称慕课教学效果与慕课教育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项目 5-3研究周期2 年预算限额80 万元研究并提出符合慕课教育思想、具有在线教育特色的新指标和评价体系,促瞄准的重大问题使在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慕课学习者。对慕课学习者学习成效和慕课课程进行评

7、价,分析评估在线教育与资源的应项目的主要目标用效果,给出有机的评价体系,为优化提高资源效用服务。分析刻画面向慕课的在线教育与资源,探索在线教育与资源组织的理论,提主要研究出在线教育与资源评价体系以及在线教育与资源优化框架,为慕课在执行过内容程中以及重开之间的改进提供指导。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论文论著1给出刻画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描述指标;2提出在线教育资源、课程价值和学习效果评价模型;考核指标13形成学习者大规模在线学习行为评价关键技术报告份;4开发原型系统并试点应用,形成应用成效报告1 份。3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项目名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

8、其应用研究项目 5-4研究期限2年预算限额80万元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明确指出: “十三五 ”期间 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发展目标中, 明确提出要确保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此外,在主要任务中,也明确提到: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将是“十三五 ”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明确指出:“信息素养

9、”和 “科学素养 ”一样,将会成为未来人才素质的 “关键词 ”。同时,杜部长在2017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定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培养未来人才的角度、提高信息素养的角度,全面加强对信息化应用的推动、服务和指导, 要更好地建立协同服务的环境,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主战场的一些潜在性的融合,对一些新的技术、 新的模子、 新瞄准的重大问的教与学的方法, 要主动积极的引进、介绍和推广, 使它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题展。由此可见,教育部领导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给予了十分的重视。信息素养是 21 世纪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

10、要依据,更是判断人们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尺度,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既是各级各类学校了解本校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评估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更好服务于素质教育, 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行之有效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难以有效衡量我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也难以摸清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因此,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开展专门研究迫在眉睫。本项目旨在重点推进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 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大规模评估实践研

11、究,以科学、 准确评估我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项目的研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相关标准,构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模型,开主要目标发评估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规模化评估实践。研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相关标准。 构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研制发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构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模型。以上述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模型,为评估实践提供指导。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应用研究。 以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为基础,设计开发评估系统,规范评估流程,并开展大规模评估实践。4 /

12、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其他(评估系统、论文)研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构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模型并开发评估系统;考核指标开展覆盖 5 个以上省份、 5 万以上样本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实践;提交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政策建议报告。项目名称基于价值共创的在线教育平台中知识传播与学习行为研究项目 5-5研究周期2年预算限额80 万元1研究背景在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知识获取的方式更为灵活,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且能够结合移动终端实现碎片化学习,因而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并得到了高速发展。2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随着在线教育的深入推进,在线教育平台初

13、期快速发展中隐含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率普遍不高,学习者对在线教育资源的持续使用动力瞄 准 的 重 大不足。问题其次,缺乏对在线知识的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客观评价,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缺乏系统化、动态化的客观分析。这些问题一方面制约了在线教育事业高效化、精细化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现状与在线教育规律掌握不足之间的矛盾。3本研究瞄准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将深入挖掘在线教育平台中的知识传播与学习行为规律,在当前在线教育资源日趋丰富、大数据技术及智慧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将为在线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1理论目标:本

14、课题将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及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等方法相结合,(1)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揭示在线知识传播模式,提出在线知识传播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2)基于期望确认等理论,提出并验证学习者对在线教育平台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集成学习方法,对学习者在线教育平台的持续使用行为进行预测分项 目 的 主 要析;( 3)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揭示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目标和内在机理。2实践目标:本课题将为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优化策略建议,为行业管理者提供在线教育价值共创引导策略建议。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在线知识传播效率的提升、推动在线课程学习完成率的提升,促进

15、在线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5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1、在线教育平台中的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基于学习者群体的基本信息以及平台使用数据,定量描述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群体的人群画像特征和使用习惯。一方面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后台数据,通过社团划分算法对学习者进行群体划分;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的行为偏好数据。通过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揭示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群体特征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受众分析和群体动力学,研究在线知识在不同学习者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传播模式。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研究学习者接收与采纳知识的模式与效率。2、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的

16、采纳与持续学习行为研究从行为实证研究和设计科学两个层面对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的采纳与持续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层面,一方面以期望确认理论、双因素理论、交互理论和系统成功理论为基础,构建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及教育平台的采纳与持续使用研究模型,从课程特征、平台特征以及学习者的感知等方面对采纳及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用户采纳及持续学习行为的关键性因素。主要研究技术层面,采用信息系统领域的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 )理念,将管理理论模内容型、管理需求与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抽取面向在线教育管理需求的用户行为特征属性,基于分类算法和集成学习策略设计、整合多种有效的用户持续使

17、用行为模式识别算法,制定基于时间滑动窗口的识别算法实施及评估策略。另一方面,以用户采纳后的习惯、惯性实证模型为基础,构建用户在在线教育平台中的持续学习行为模型,并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真实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模型验证。3、在线教育中的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在上述对在线教育平台中的知识传播及学习者行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揭示在线教育平台中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和内在机理。价值共创视角下,平台中的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边界是模糊的,他们共同参与在线教育资源的创造、优化和增值,也共同参与资源的使用和评估,两者的良性循环推进了在线教育中的持续学习行为,也促进了在线教育资源的生成与进化。课题首先采用案例研

18、究方法揭示典型在线教育的价值共创过程,并提炼其价值共创模式,然后基于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与验证。通过课题研究,解释价值共创如何推动参与者形成创造和使用在线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内驱力)。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其他(论文、专利)6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1针对不同学习者群体,完成在线教育平台中的知识传播模式研究报告。2明确影响学习者采纳及持续使用在线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提出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模式,并相应给出在线教育平台优化建议。考核指标3基于在线教育中各参与方价值共创机制,提出在线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报告。4发表 SSCI/SCI 检索论文2 篇。5申请专利1 项。项

19、目名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项目 5-6研究周期2 年预算限额80 万元1选题背景泛在学习( U-learning )是指各学习主体(学生、团队、组织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新学习模式。泛在学习的U 代表 “泛在 ”( ubiquitous ) :连接所有的人和物;“普适 ”( universal ):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接触;“面向用户 ”( user-oriented) ; “独创 ”( unique):激发个性与活力。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模式已由传统的线下学习转变为数字化学习,并处于向移动化学习逐渐过渡的

20、阶段。在数字时代全面来临的场景下, 学习模式终将由数字移动学习转化为更加兼容并包的泛在学习模式。泛在学习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边界,为了拓展教学资源的延伸性应用,充分利用实物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在时间、费用、学习效果等一系列条件约束下,达到学习效用的最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泛在瞄准的重大问题学习项目。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手持式增强现实模拟项目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发的泛在语言教学系统等。 我国泛在学习研究起始于 2003 年,发展与 2006 年,典型代表项目有清华大学的 Smart classroom、上海市学

21、习型社会项目建设、台湾的现场学习支持系统等。目前国内外对泛在学习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在学习基本理论研究、泛在学习教育环境模式建构研究、泛在学习教育环境的技术支持与设计研究、移动互联网教育资源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等方面。泛在学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关注,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式的快速创新与相关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又使得学习效果更加难以观察、学习效用的评价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具体而言:第一,学习方式仍以传授结构化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只是作为附加活动,可有可无;第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不高,缺少主动向教师反馈和寻求帮助的意识; 第三,在开放学习

22、环境下, 学习效用信息与学习内容脱节,没有起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在理论探索中,现有研究7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多数是针对泛在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原则,单纯以教学效果、或者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存在片面、不连续性等特征。综上所述,泛在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教育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翻版,学习效用的评估也不单纯是对学习主体成绩的分层。因此,本课题拟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第一,在系统效用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有哪些主要参与主体?各主体之间的系统关系如何?如何衡量泛在学习中各主体的学习效用?第二,在经济效用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组织的成本、需求与组织有哪些特

23、征?如何量化供给端、需求端及各主体交互作用的经济关系?第三,在硬件效用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搭建泛在学习平台的能耗产出比如何描述?如何在时间、空间、网络资源等一系列约束条件下配置泛在学习的设备?第四,在学习效用方面,泛在学习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有何变化?如何在数字场景下提升泛在学习的参与度和整体效果?第五,在信息化效用方面,如何有效收集并充分利用泛在学习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通过大数据算法探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泛在学习最优化效用模型?2课题价值本课题的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从学术价值角度看:第一,泛在学习研究涉及多个主体,必要对其管理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具体而言,学习主体的多样性

24、、学习资源的海量性、学习模式的创新性等都对传统的学习效用评价和模型建立提出了挑战。因此,从多主体视角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的效用模型展开研究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创新空间。第二,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对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仍不完善,从大数据视角、运用先进计算方式和实验仿真等研究方法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效用模型建立及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课题对完善国内外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主体、学习内容与学习模式的网络模型研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应用前景角度看,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的效用模型的建立与最优化探讨也对互联网时

25、代教育信息化的全景有所助益。首先,网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信息过剩、冗杂虚假等弊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学习模型应是按学习主体需求分配、即时且适量的。一方面,泛在学习呈现的内容是学习主体所需要的,并且适合当时的学习情景并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学习主体自身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也要随之改变。因此,探讨本课题对完善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有前瞻性和参考意义。第二,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渠道的不断丰富,知识的产生、传播、演变、影响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互联网的融合和渗透。作为一种新兴的、实践上创新的教育模式,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必将导致学习主体、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系统承受巨

26、大的社会成本和风险。 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视角的学习效用评价模型与策略优化研究是一个既有实际应用价值,又符合我国目前实际需要的课题;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蕴藏着的巨大的研究空间。8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1明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的各主体、组织关系及系统构成;2理清移动互联网平台中泛在学习各主体的供需关系、交互作用及经济效用;3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平台的能耗产出比以及最优的时空配置方案;项目的主要目标4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方案,包括泛在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调整和升级的未来方向;5提出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泛在学习最优化效用模式,打造泛在学习良性反馈的生态圈

27、。1从系统理论视角,搭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综合考量各参与主体的泛在学习效用模型研究;2从经济学视角,构建综合考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人力及运营成本,泛在学习的需求端及各主体的交互作用的经济学供需模型研究;3从电子信息技术视角,探讨泛在学习效用最优化条件下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研究能耗产出模型以及时空配置模型研究;内容4从教育信息化视角,开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设置和改善研究, 并从学习参与度和完成率角度探讨移动互联场景下泛在学习体系的改善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5从大数据视角,运用海量数据和先进算法开展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泛在学习最优化效用模式研究。预期成果政策 文件 报告 标准

28、规范 其他(论文)搭建一套移动互联网平台泛在学习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各参与主体行为及评价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功能;考核指标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学习项目中开展泛在学习系列实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发表 SSCI/SCI/EI 检索论文1 篇以上;申请专利或标准一项。项目名称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质量监测研究项目 5-7研究周期2 年预算限额80 万9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主要研究内容考核指标项目名称项目 5-8瞄准的重大问题1全面梳理学生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通用指标。梳理国内外有关学生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政策文件、重点工程、研究项目、统计数据及各地中小学校学生发展的

29、评估方案等资料,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提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通用指标,增强监测与评估的针对性。2合作开发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资源库与试题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知识图谱资源库和试题库,形成智能组卷系统,自动组卷,电子阅卷,对学情进行个性化分析,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包括学习资源、作业、测试、学习建议及相关拓展资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主动学习,并提供在线个性化辅导。3研究设计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指数,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相应指标采集学生学习的动态数据,形成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教育大数据, 适时开展面向个人的学习质量分析和面向群体的

30、教育质量监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形成我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监测与评估报告。1发布我国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框架及评估报告;2构建一套成熟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3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构架与原型;4合作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资源数据库和试题库;5完成一份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我国育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周期1 年预算限额60 万元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指出,要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近年来,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等活动的

31、推动下,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但是,当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的总体情况还不十分10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明晰,比如:公共资源、企业资源等各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资源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情况、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亟待摸清。因此,开展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迫在眉睫。本项目旨在通过系统调研,掌握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现状,明确资源开发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为提升我国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提供支持。以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为重点,调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现状及资源服务项目的主

32、要目标情况,分析挖掘数字教育资源从开发、应用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内容 1:调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现状。( 1)掌握各地、主要企业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现状,主要包括:资源的目录、种类、形式、数量、学段覆盖率、学科覆盖率、民族资源等,通过多维度分析展现我国数字教育资源总体情况和分省情况。 ( 2)调查数字教育资源的主要开发主体、应用群体、开发模式、应用模式及场景等情况,掌握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 2:调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服务现状。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平台为重点,了解各类平台的建

33、设主要研究方式、运行模式、服务方式、用户规模等情况;各类平台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内容与汇聚方式、审核机制、评价方式;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情况、资源共享情况;使用者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和便捷度情况等,通过多个维度分析反映我国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现状。研究内容 3:分析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系统分析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内容 4:提出提升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针对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后续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水平与能力提供决策依据。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其他1我国数字教育资源

34、现状调研报告;考核指标2我国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现状调研报告;3关于提升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项目名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 5-9研究周期1 年预算限额60 万元11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是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全国已有超过6300 万名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但空间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有多少网络学习空间真正进入了常态化应用状态,多少教师切实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 网络研修、 学习指导, 多少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预习、瞄准的重大问题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多少家长应用网

35、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等,成为当前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本项目旨在广泛调查全国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管理机构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网络学习空间推进过程中的障碍和解决办法,并提出指导我国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具体策略。广泛调研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师生提供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掌握我国各项目的主要目标地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分析挖掘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提出我国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 1:调研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师生提供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现状。在我国东、中、西部各选择1-2 个省份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现状调研,从空

36、间服务提供商情况、空间服务功能、空间服务质量、空间资源汇聚情况、教育部门推进策略和机制等多个维度比较各地网络学习空间服务的差异。研究内容 2:调研我国各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现状。在我国东、中、西部各选择1-2 个省份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调研,分析教师应用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的情况,分析学生应用学习空间开展的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以及家主要研究校沟通、互动情况。研究内容 3:研究分析我国网络学习空间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瓶颈问题。通过对内容比现状调研的结果, 重点研究现有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服务能否满足师生教与学应用的需求,重点研究区

37、域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管理机制、应用推进机制、师生应用习惯、 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中哪些是限制网络学习空间发展的关键瓶颈。研究内容 4:提出我国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工作的政策建议。基于我国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工作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从全局角度谋划推进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策略,包括如何整合现有国家、省、市、区和企业提供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形成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合力;如何通过合理管控、积极引导促进师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实效;如何通过法规、标准等有效保障网络学习空间安全。预期成果政策 文件 报告标准规范 其他考核指标1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报告;2关于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政策建议。项目名称我国网络

38、空间国际治理研究项目 5-10研究周期1 年预算限额60 万元12 / 13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跟踪研究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发展方向,系统梳理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理论及实项目的主要目标践,总结我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前沿理论创新,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理论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内容1:梳理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理论及实践。主要研究研究内容2:总结我国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内容研究内容3:挖掘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空白区,开展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理论创新研究。预期成果政策文件报告标准规范其他学术论文1. 国内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理论综述和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指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创新理论成果,发表或录用SSCI 论文 1 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政策建议。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