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045271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PTX 页数:10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讲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真题再现,1(2017徐州)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 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

2、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真题再现,(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会福唐刘彝赴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久而乃和 光谓斯人神

3、清气和 C乃归葺小室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所造诣人莫测也 夫大国,难测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真题再现,【解析】 (1)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言文内容完成。比如,“闻”可联系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和口技中的“会宾客大

4、宴”。 (3)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 (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相关的特殊句式。,真题再现,【答案】(1)D (2)两次 通“披”,穿 听说 恰逢,恰巧遇到 (3)B (4)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真题再现,2(2017济南)(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5、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真题再现,(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6、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真题再现,

7、【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连词,就/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 (1)A (2)C (3)D,真题再现,(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

8、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修:依照。饰射:整治射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 ;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的品质。,真题再现,【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

9、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本题中是并列的两句话,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心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3)本题考查提取重要信息。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晏子认为“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但他们不

10、敢这样做,是因为有礼的约束。礼,是用来驾驭百姓的,就像辔头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还没有听说过”,因此他主张修礼,维护现有社会秩序。齐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充分认识到“礼”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改变了对“礼”的看法,表现了他闻过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真题再现,【答案】 (1)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 (3)修礼 善于纳谏(或“接受正确意见”),真题再现,3(2016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

11、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

12、取,即免债的意思。钱典:当铺。詈(l)语:骂人的话。事:量词。件,样。,真题再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 (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凡非理相加,

13、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真题再现,【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舟:乘船,名词用作动词,解释正确;B:遣:打发,解释正确;C:质:抵押,解释正确;D:反:而且,解释不正确;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

14、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本选句符合第条规律,所以断句选择恰当的是:A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出”,出于;“宁”,怎么。句重点词语有:“凡”,凡是;“加”,冲突;“恃”,依仗;“至”,降临、到来。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真题再现,【答

15、案】 (1)D。 (2)A (3)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4)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无偿还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真题再现,4. (2015济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16、,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真题再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17、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真题再现,【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2)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

18、、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 (3)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答案】 (1)A (2)D (3)(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真题再现,5. (2014北京)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19、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 援疑质理 质: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

20、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_ 感悟:,真题再现,【解析】 (1)本题考查实词背诵,是课下注释有,需要识记住的。 (2)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 (3)本题是谈感悟,主观性试题,我们首先理解文中语句意思,然后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从中收到的感悟,只要谈的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游:交往 质:询问 (2) 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 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句子:或遇

21、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考纲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全国各省市都对文言文阅读做出了要求,如2018年哈尔滨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能正确理解古诗文中实词的含义”,“能正确的将古诗文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古诗文的内容能够理解和概括,能把握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并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

22、易文言文。能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知识归纳,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点拨汇总,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文言文阅读时,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具体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知识归纳,一、立足教材,积累知识,归纳梳理 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

23、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 中考文言实词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一般来自课内文章的课下的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七九年级的各类实词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 1、一词多义 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知识归纳,2、古今词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困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句中“牺牲”,古代指祭祀用

24、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现在指十分憎恨。 3、通假字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 “欲信大义于天下”句中“信”(xn) 通“伸”。,知识归纳,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状语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作状语,像

25、狗一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 (3)动词作名词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4)使动用法 如: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必先苦其心志”(二章)“苦”使动用法,使苦恼。,知识归纳,(5)意动用法 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 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26、。 (6)形容词作名词 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 “良实”动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将军身被坚执锐”(隆中对)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7) 形容词作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与朱元思书)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知识归纳,(二)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虚词的意思。 1、而 主要作连

27、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知识归纳,(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

28、,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2、之 (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指代事物。根据指示的人或事物进行翻译。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知识归纳,(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于独爱莲

29、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知识归纳,3、其 (1)用作代词,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其一犬坐于前(狼)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

30、”“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知识归纳,4、以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3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连词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知识归纳,5、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

32、对”“同”“给”“到”等。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知识归纳,6、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如: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如: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寒暑

33、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知识归纳,7、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 如: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的地方。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如: 陈胜者,阳城

34、人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知识归纳,8、然 (1)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伤仲永)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对,正确。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3)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4)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如: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山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

35、记)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知识归纳,9、则 (1)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如: 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如: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知识归纳,10、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

36、叹语气,可译为“啊”等。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 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如: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知识归纳,11、且 (1)副词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如: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37、得。(马说)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知识归纳,12、乃 (1)副词 可译为“竟然”。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可译为“于是”、“才”、“就”。如: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13、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如: 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

38、了”、“啦”。如: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知识归纳,14、乎 (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表反问,可译为“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表推测,可译为“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表感叹,可译为“啊”。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如: 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知识归纳,15、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

39、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如: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如: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如: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16、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如: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知识归纳,17、夫 (1)指示

40、代词,译为“那”。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句首发语词。如: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如: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如: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18、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如: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如: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知识归纳,(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即”“乃”“皆”“本”“诚

41、”“亦”等。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臣本布衣。 (3)用“者,也”“ ,者也”“ 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如: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知识归纳,2、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

42、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知识归纳,(2)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如: 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 “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定

43、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 投以骨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知识归纳,4、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 为乡里所患周处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如: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知识归纳,二、掌握答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 对于文言虚词的解释

44、主要以识记为主,牢记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做课外文言文试题时,与课内使用虚词的语句进行对比,如果句式相同、使用语境类似,应该和课内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最后再结合句子意思进行验证。 对于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除了牢牢识记,结合课内意思进行对比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知

45、识归纳,(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联想推断,知识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课内学过的文言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如: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的意思,可以推断句子中“讽”意思也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亡去不义。(鸿门宴) 结合成语 “亡命天涯”,词语 “逃亡”等,知道 “亡”是“逃跑”。,知识归

46、纳,(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按照通假字解释才能通顺。通“披”。,知识归纳,2、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上,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 “删”、“调”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