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69657 上传时间:2021-05-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 : 1. 理解“民族融合”,识记:孝文帝改革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的表现(重点之一)2. 识记: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重点之二)3. 识记并理解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表现;4.理解: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难点)目标分解:目标一: 1. 理解“民族融合” , 识记:孝文帝改革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的表现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历史上的进步

2、现象。由于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阅读教材P4243,填写下面的空格:1、表现:鲜卑族: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汉族:鲜卑族经验在北方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风度上都深受的影响2.阅读下列

3、材料:材料一图一:牧马(魏晋墓壁砖画)图二: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回答: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的经济生活还发生了哪些变化?1 / 52.图一图二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图三:北魏人出行图以上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社会习俗变化?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3.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汉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目标二: 识记: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 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和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商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目标三: 识记并理解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表现1. 你了解什

4、么是封建化吗?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阅读教材P42,结合上节所学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阅读下标材料:自晋、宋以来 ,号洛阳为荒土 ,此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仪富胜 ,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 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2 / 5这是南朝大臣到洛阳以后发出的感叹 ,( 1)你认为是北魏洛阳什么样的景象让他发出了如此的感叹?(2)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会逐渐汉化?野

5、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 恶本俗之陋 ,欲以华风变之 , 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 , 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目标四:理解: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1.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对土地制度各有什么改革措施?分析这种举措产生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 , 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 , 毅然改革 体验高考

6、 【例1 】( 2010广东高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 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井田制得以恢复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例 2】( 2010太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 “百姓殷富 , 年登俗乐 ,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 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 于时国家殷富, 库藏盈溢 , 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洛阳伽蓝记卷四材料二3 / 5材料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 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

7、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 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请回答:(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 2)材料二的景象都出现于北魏时期 , 主要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请具体分析二者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 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达标训练 11.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 粮食产量增多 , 人口增多 B. 青瓷制造业水平居全国首位C.实物交易量逐年增加D.棉纺织品产量剧增2. 6

8、世纪初 , 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 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3.( 2010青岛高二检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 年登俗乐 ,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 , 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舟车所通 , 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 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 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4.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 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 , 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文化主流B. 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5. ( 2010 潍坊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和商鞅变法相比, 不同点是()A.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D. 倡导严刑峻法4 / 5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