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75269 上传时间:2021-05-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带状疱疹(精品课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带状疱疹一、水痘-带状疱疹(一)概述. 水痘(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水痘属于原发性感染,小儿易患,其临床特征为皮肤粘膜分批出现红斑疹丘疹、疱疹、痂疹,一次患病可以终身免疫。 带状疱疹属于复发性感染,主要见于成人,沿身体单侧感觉神经相应皮肤节段出现成簇的丘疹、疱疹,呈带状分布,常伴局部神经痛。 (二) 病原学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2.为双股线性DA病毒.3 可从皮疹、鼻咽分泌液中分离出来.4.在细胞内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5。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已知的自然界唯一宿主.(三) 流行病学1。 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经: 主要经直接接

2、触和空气飞沫传播。3。 易感人群:水痘传染性很强,儿童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0%发病.(四)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1。 发病机理病毒经直接接触或上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局部皮肤、粘膜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和淋巴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接着病毒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后释放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短期(34天)病毒血症,病毒散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如皮肤、粘膜、肺部、脑、神经节等,引起病变。如图。 2. 病理解剖(1) 儿童初次感染后,病毒可在脊髓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潜伏,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 病变主要在皮肤粘膜的表皮层发生疱疹,真皮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3) 肝、脾、肾脏等可见坏死

3、性病灶及含包涵体的细胞。包涵体多见于细胞核内,偶见于细胞浆中. 了解了水痘带状疱疹的基础知识,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分别是怎样的?又将如何分期?(五) 临床表现1. 水痘(1)潜伏期:1024天,以13-1天常见。(2) 前驱期 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常见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咳嗽等。 婴幼儿常无此期,年长儿前驱症状尤为明显。 此期持续数小时至2天.(3)出疹期 皮疹位于皮肤表层。 疱疹多为单房,壁薄易破,形似露珠,周围绕以红晕,疹液初为透明,后渐混浊。 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红晕消失。 数日后痂皮干燥脱落,一般不留瘢痕。(4) 同一部位可同一时期见红

4、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等各期皮疹。(5) 水痘为自限性的疾病,0日左右自愈.() 其它疹型:播散型、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7) 继发感染表现为坏疽型,或蜂窝织炎.2 带状疱疹() 局部皮肤瘙痒,感觉过敏,针刺感或灼痛,触摸皮肤时疼痛尤为明显.(2) 皮疹沿周围神经分布区皮肤出现成簇皮疹,数个或更多成集簇状,数簇连接成片,簇间皮肤正常呈带状分布,故名“带状疱疹”。 (六) 实验室检测1. 疱疹刮片 (1) 细胞核内包涵体(2)多核巨细胞2. 抗体检测 (1) 荧光抗体(2) 放免法检测3. 病毒分离 疱液可分离病毒(七) 并发症(1) 肺炎 () 水痘脑炎(3)水痘肝炎(八) 诊断(1) 主

5、要根据疱疹的特点及接触史(2)典型的临床表现皮疹特点(九)治疗() 对症治疗,预防感染;(2)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皮肤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继发脑炎者脱水治疗。()禁用激素,以防病毒播散。(十) 预防(1) 隔离期:出疹后天或疱疹全部结痂.() 高危人群接触者,进行被动免疫。 (3) 活疫苗 二、流行性腮腺炎(mu)(一)概述(1)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2)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3)临床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4) 也可引起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二) 病原学1. 腮腺炎病毒(1) 属于副粘液病毒;(2)

6、单股R病毒,状似球形,直径85300m。2. 病毒抗原() 核壳蛋白:可溶性抗原(),S抗体无保护性;(2) 外膜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V)V抗体有保护性。(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1) 病人:腮腺肿大前d至发病后周均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3. 易感人群(1) 普遍易感,115岁儿童最多见(9以上)(2) 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 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经过鼻、鼻咽部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病毒经血液进入腮腺,在腮腺内进一步繁殖,再一次进入血液,引起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腮腺肿痛、红晕,其次睾丸肿痛,还可以

7、引起脑部病变,临床上出现头痛、呕吐。 2 病理解剖(1)腮腺及其它腺体和器官非化脓性炎症 腺体充血、水肿 有渗出物及白细胞浸润,出血性病灶 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 导管周围及腺壁有炎症细胞浸润() 其他器官受累时亦可见到炎细胞浸润和水肿 基于上述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病变除腮腺炎外,还有哪些器官和系统的改变?(五) 临床表现 1. 临床特点(1)潜伏期172天,平均1天.() 2/隐性感染,() 首发病症:耳下部肿大,多无前驱症状(4)起病急发热840、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腮腺肿大特点() 腮腺肿大多从一侧开始,14d后波及对侧(2) 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 (3) 发展,胀痛、灼热感

8、明显(4) 腮腺肿大,局部边缘不清,(5) 质坚韧,有压痛(6) 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加剧 (7) 腮腺管口红肿,无脓性分泌物(8) 病程13肿胀达高峰,d后渐消退(9) 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10) 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3。睾丸炎(1) 很常见,15岁以上男性患者约13并有睾丸炎(2) 单侧多见,睾丸肿胀疼痛,明显触痛,35d后渐好转() 可伴睾丸萎缩但多不影响生育4。 卵巢炎(1) 症状轻,仅下腹疼痛(2) 一般也不影响生育. 神经系统损害(1) 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2) 多发性神经炎、耳聋等。其它在腮腺炎前、后发生() 胰腺炎、乳腺炎、() 甲

9、状腺炎、心肌炎等(六) 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血清和尿淀粉酶早期90%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均升高 血脂肪酶也增高,提示胰腺炎 (3) 血清学检查 抗原检测可作早期诊断抗体检测一般在病程第2周后进行 检测唾液中腮腺炎病毒的gM抗体可替代血清检测(4) 病毒分离操作繁杂,临床少用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有本病流行情况及病前接触史(2) 伴有发热() 有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4) 不典型病例需血清学或病毒分离助诊2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腮腺肿大 后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从腮腺管口流出 不伴有睾丸炎等腺体炎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2) 慢性肝病、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所致腮腺肿大腮腺肿大常为对称性,质地较软,无触痛感(八)预 后(1)腮腺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2) 并发心肌炎、病毒性脑炎有可能危及生命(九) 治疗 (1) 一般治疗(2) 病原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干扰素1万300万IU/,疗程57d利巴韦林1015m/(),疗程7d(十)预防 (1)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人至腮腺消肿(2) 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减毒腮腺病毒活疫苗接种,保护率达95%以上 有可能致畸,孕妇忌用(3)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来源困难,效果尚未肯定 感谢您的阅览以及下载,关注我,每天更新16 /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