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048063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2018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课件.ppt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纲要求,-2-,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种群的特征 1.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或核心)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3-,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种群分布型(加试) (1)含义: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集群分布,体现种内互助,是最常见的类型,如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等。 .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如领域行为等。 .随机分布,既不吸引也不排斥,如玉

2、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4-,特色梳理,选考提升,3.种群的存活曲线(加试) (1)含义: 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类型 类型(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类型(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类型(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5-,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1(2017浙江嘉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增长 C.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无关 D.种群性比率的改变不能

3、降低出生率,解析 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A项正确;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但不绝对,B项错误;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项错误;种群性比率的改变能降低出生率,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就能使很多雌性个体完不成交配,从而降低出生率,D项错误。,A,-6-,特色梳理,选考提升,易错警示对种群密度认识的两个误区 (1)出生率高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种群数量变化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才会增加。 (2)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种群数量不等同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

4、体数。,-7-,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D,-8-,特色梳理,选考提升,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标志重

5、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9-,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导师点睛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10-,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3(2016浙江4月选考,27)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

6、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11-,特色梳理,选考提升,解析 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在成熟群落中,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因此种群数量波动不可能发生在一个种群的生活史中,从题干信息中得不出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性还是非周期性,A项错误;蒲公英种子随风飘落过程中,各粒种子之间既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因素也不存在相互排斥,因此,首次(第一个生活周期)在草地上分布方式为随机分

7、布,B项错误;蒲公英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这些种子只有少部分存活,因此,该种群存活曲线符合凹形特征,C项错误;由于蒲公英个体随机分布,且蒲公英有毒,动物对蒲公英的取食较少,因此,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项正确。,-12-,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特别提醒(1)分布型是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种内关系的一种体现。 (2)存活曲线记录的是被统计个体全部死亡的过程曲线,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数的相对值。,-13-,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种群的增长方式及数量波动 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4-,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加试),-

8、15-,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1(2017浙江4月选考,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 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增大或减小,B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自身的特征影响,C项错误;指数增长的种群不存在环境容纳量,D项错误。,B,-16-,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特别提醒(1)环境容纳量是种群长期维持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短期内的最大数量,因

9、此可以说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大小变化的一个平均值。 (2)环境容纳量可以改变。如果是可利用资源生物或濒危生物的保护物种,可以改善它们的生存条件,提高它们的环境容纳量。反之,采取措施降低它们的环境容纳量。,-17-,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2(2016浙江10月选考,25)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18-,特色梳理,选考提升,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1,

10、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若1,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大于t1,A项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相同,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同,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却不一定相同,B项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当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项正确。,-19-,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知识强化 1.“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

11、)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20-,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21-,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

12、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左线及其上线 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 B. C. D.,D,-22-,特色梳理,选考提升,解析 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在一侧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23-,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知识强化血细胞计数板法统计酵母菌数量的镜检方法与计数 (1)镜检计数方法 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 出芽酵母的芽体体

13、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 (2)计算细胞总数 每方格内的细胞数=细胞数/方格数。 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2 500稀释倍数。 试管内的细胞总数=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10。,-24-,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1.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25-,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6-,2.群落的主要类型,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7-,特色梳理,选考提升,3.群落演替,-28-,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1(2017浙江4月选考,2)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 B.水平结

14、构 C.垂直结构 D.分层现象,解析 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这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A,-29-,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导师点睛不同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营养、水分、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30-,特色梳理,选考提升,典例精析2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

15、,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31-,特色梳理,选考提升,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答案 A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

16、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项正确。,-32-,特色梳理,选考提升,知识强化演替类型的判断及演替的结果 (1)判断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33-,特色梳理,选考提升,(2)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群落演替的方向 a.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b.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群落演替的结果 a.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b.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c.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干扰能力越来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