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513457 上传时间:2021-05-2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5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教案本篇教案为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配套教案,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 第1、2、3单元的单元分析。3. 第1、2、3单元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动,新增选择统计图的内容,删去众数和中位数。前移转化的策略,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合理整合 “综合与实践” 部分的内容。此外,教材还前移了实验教材中百分数的应用,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增设了 “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本册教材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

2、的内容。“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比例和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材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比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

3、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本单元还增设了 “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正比例和反比例本单元在比和比例,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者积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让学生在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同时,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基础。与过去教材相比,本单元不要求应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安排了2个单元,圆柱和圆锥和确定位置。圆柱和圆锥是在圆的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和圆锥都是平面与曲面

4、围成的立体图形,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探索并应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培养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确定位置本单元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位置的教学很早就开始了,但那些表示和描述只是指出了物体的大致位置,不够准确。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 领域:教材安排了1个单元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的。扇形统计图不仅表

5、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综合与实践” 领域: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与重新整合。全册共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大树有多高,以及在总复习单元安排的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其中,大树有多高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等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制订旅游计划由实验教材中的旅游费用的预算改编而成,主要引导

6、学生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解决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费用预算等问题;绘制平面图是新编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绘制简单的平面图。此外,第七单元是总复习, 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既是全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总复习的教学内容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编排。二、教材编排特点1、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学生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且学生在现阶段很难弄清平均数、众数和

7、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本次修订删去了实验教材中众数和中位数的内容。由于解决与圆柱、圆锥的有关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教材一方面通过底注说明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示例明确:可以用含有 “” 的式子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烦琐的计算而引起的厌学情绪。确定位置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材进行了调整,注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例如,描述物体相对于某一观测点的位置时,通过在平面图上标注”偏东”或“偏西”的角度,画出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等方式,以简化操作、计算和思

8、考的过程;描述路线图时,对于运行方向,只要求学生用 ”北偏东”“南偏西”等方位词进行描述,不具体到偏离的角度,对于运行距离,要么不涉及距离,要么在平面图上直接标出某一段路程的实际距离,不要求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2.选择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必然途径。而选择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实际问题,又是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为此,教材精心选择能有效激活学生策略意识的实际问题作为例题,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创造条件。例如,教材25页的例l 是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仅凭直

9、觉和经验又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自然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呈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再如,教材26页的例2 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这样的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能有效激活学生在例1 的学习中积累的认识与经验,促使他们积极展开探索与思考,并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为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3. 精心设计练习,增加应用能力。本册教材在每道例题的后面都安排“练一练”,内容指向例题教学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在两道或多道例题的后面安排一次练

10、习,练习设计题量适中,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如扇形统计图中的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1题同时呈现两幅扇形图,分别表示小华家两天的食物搭配情况。要求学生评价这两天的食物搭配“哪一天更合理些”。编排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两幅图里的数据的比较,获取扇形图传递的信息,并引发深入的思考。第2题把“估计”引进扇形统计图,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干果所占百分比之和应该是1(100),如果明显小于或大于1,则表明估计不够合理。这里通过教材的每一道例题和每一道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统计能力与应用能力。4.完善对常

11、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了有关单价、速度的两组数量关系,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间的关系也有过一些渗透。本册教材结合反比例意义的教学,揭示了工作效率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过程中,总结出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关系式。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此外,教材还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反比例图像,既丰富了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教学建议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尺度。本册教材较实验教材有较大的改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

12、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2加强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他们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

13、而发展空间观念。特别是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时,动手操作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动手操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圆柱体和圆锥体,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3创设教学情境,正确理解概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学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14、,和生活中的放大、缩小不是完全相同的。生活中往往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作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它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的比变化,即所有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者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所以,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必须选择数学含义鲜明的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教材中选用了非常贴近学生的风景照,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创新和重组。4引导学生探索,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获得成功的快慰,积累

15、活动经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探索规律面积的变化这一课中,专题研究图形放大后,它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图形放大,它面积变化的倍数和边长变化的倍数不同,进一步加强图形放大的概念。也为计算放大后图形的面积,找到一种方便的算法。教学可以分四段进行:提出问题探索实践总结规律回顾反思。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要研究什么;探索实践,研究不同的平面图形按不同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面积是原来图形的几倍;总结规律,要做三件事情: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含有字母的比表达面积的变化规律,放大平行四边形验证规律;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四段的教与学,有层次有步骤地

16、帮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5运用新理念,精心组织总复习。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以达到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性的数学“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和遵循数学复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数学总复习的目标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四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6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十分重视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

17、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材适当安排了一些”长作业”,组织学生利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完成一项专题活动,以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积累。例如,组织“制订旅游计划”的活动时,需要先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和计算等活动,完成小芳一家去北京旅游的往返行程规划、游览日程设计、旅游费用预算等任务;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和分析,完成自巳一家人外出的旅游计划;然后回到课堂上交流各自制订的旅游计划,完成有关数据的统计,解决几家人结伴旅行能否节省旅游费用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

18、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进度周次日 期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13.23.7扇形统计图(3)机动(1)3月2日上课23.83.14圆柱和圆锥(5)33.153.21圆柱和圆锥(5)43.223.28圆柱和圆锥(4)机动(1)53.294.4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2)64.54.11比例(4)清明节放假74.124.18比例(5)84.194.25确定位置(3)正比例和反比例(2)94.265.2正比例和反比例(3)总复习:数与代数(1)劳动节放假105.35.9数与代数(4)期中考试115.105.16数与代数(5)125.17

19、5.23数与代数(5)135.245.30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145.316.6图形与几何(5156.76.13图形与几何(2)统计与可能性(3)166.146.20综合应用(4)机动(1)176.216.27期末复习(4)端午节放假186.287.4期末检测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

20、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4

21、题配合例2,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1、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22、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单元重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3、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课题1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可以分析并且应

23、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学生搜集有关扇形统计图的材料。准备交流。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它有什么特点?。学生正确分析尝试计算器计算各个地形面积。学生交流所获得想法。学生结合提问自由交流,发表想法学生独立交流估计方法。一、 问题引入,揭示课题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提问: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二、 交流探讨,学习新知1、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先仔细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把你知道的信息在四人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从统计图里了解到什么。学生可能提出这幅统计

24、图统计的是我国各种陆地地形分布情况。老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老师让学生具体说一说,并且追问怎样从图中看到这样的信息。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每一种扇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每一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追问:这样的扇形统计图,扇形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各个数量所占百分比)2、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在记录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各部分

25、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数量。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板书: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3、提问: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出示: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根据扇形统计图中各种地形百分数,你可以计算出什么?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指学生汇报说说怎样计算,结果各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其余学生集体核对。三、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1、完成练一练出示统计图,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说明:两个图分别表示世界人口和世界耕地面积,第一幅图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9.6,第二幅图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6.提问:根据图

26、中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指出:从两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数的关系,我国耕地面积和世界耕地面积的关系,我国人口数量在世界比较多,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之一就是用世界9.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6的人口。2、练习一第1题。出示第1题以及统计图,了解题意。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觉得小华两天食物搭配各有什么特点?哪一天更加合理,为什么?老师及时点评,根据营养学观点,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油脂类食物要适量控制。3、练习一第2题。出示第2题,提问:观察果盘和数据,你能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各占百分之几吗?四人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指学生估计几种干果大约各占百分之几

27、,并说说怎样估计。明确:可以比较扇形大小来估计各占百分之几。花生大约占果盘的20,红枣大约占果盘的40,葡萄干大约占果盘的10,开心果大约占果盘的304、练习一第3题。提问:你知道中国几大海域吗?你了解四大海域的大小吗?能不能按照面积大小排一排?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出示第3题以及统计图,让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和想法是否正确。四、 回顾总结,拓展新知老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为什么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后,还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货?作业设计A类(基础)B类(提高)板书设计:课题2 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4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

28、一第4题。教学目标:1、使用学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过程,体会各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和方式,感受各类统计图的作用,提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观念。3、使学生感受统计图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比较、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认识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学生合作交流,然后作答。学生自主分

29、析思考并且交流。学生思考、分析思考然后交流。同桌同学交流。同桌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四人组交流回答。一、 回顾激活,引入新课1、 回顾统计图老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大家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类统计图各是用怎样方式表示数据的?2、 引入新课老师:我们已经学过三类不同的统计图,知道了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和特点。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统计要求下各自要选择哪种统计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统计图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他们不同特点和各自作用,能根据需

30、要选择不同统计图。二、 分析比较,认识特点1、 创设情境,了解数据出示例2(先出现扇形统计图)老师:这是小宇收集六年级1班下半年阅读课外书情况的数据制作的统计图。大家先看看,小宇统计六1班同学课外书阅读情况是为了了解什么问题?观察扇形统计图,看看从图中反映了课外阅读哪个方面的情况,自己思考。小宇还制作了另外两幅统计图(因此出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有反映了哪两个方面情况呢?老师: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这三幅统计图统计了课外阅读的哪几方面情况,每幅图表示什么内容,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2、 交流比较,强化特点。(1)老师: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的哪个方面的情况?

31、说明: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同学们阅读每类书籍占所有书籍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2011年下半年全班每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平均每个星期课外不同阅读时间人数的情况。(2)老师:哪幅统计图能反映出这个班同学比较喜欢哪种课外书,为什么?要知道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和课外阅读时间人数的多少,分别看哪幅统计图?说明:不同统计图反映了课外阅读不同方面的情况,要知道不同情况的数据就要从反应不同内容的统计图中了解。追问:课外阅读这三方面情况,为什么要从不同统计图了解。老师指出:不同统计图特点不同。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关系。折线统计图既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2、。条形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3)老师:阅读这些统计图,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对这个班的同学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获得哪些信息?同桌说一说。集体交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想法。老师小结:扇形统计图可以了解到整个班孩子比较喜欢科普类书籍,因为科普书籍占阅读总量27,其次是小说了书籍,除了科普、小说、童话和漫画,其他类书籍阅读量较少。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知道,2011年下半年六1班同学在暑假阅读课外书籍比较多,开学后总量有所下降,每月变化是有多有少,但是总体上整个班阅读量比较大。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这个班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平均每星期阅读时间在6-8小时左右,和8小时及以上人数占一半以上,课

33、外阅读时间短的同学很少,比如每星期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的只有3人。3、 回顾反思,深化认识老师:从上面的统计内容的分析中,你对学过的的统计图有哪些认识和想法?老师:不同统计图有不同特点,我们在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反映数据情况选择合适统计图。那么怎样选择不同类型统计图呢?同桌交流。老师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应用。三、 练习应用,巩固提升1、 完成“练一练“读题后老师提问: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李大爷家收入哪些情况?前两个统计图都是分别表示李大伯家2012年四项收入的情况,为什么用的统计图不一样?那李大伯家20022012年十年时间里同样用“万元“表示每年收入的数据,为什么要用折

34、线统计图表示呢?老师:这里的统计图都是根据具体数据的情况来选择的,同样是家庭一年四项收入情况,因为一种数据是具体多少万元,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每项收入具体数量多少,所以用条形图,另一种表示每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所以用扇形统计图,而十年收入的万元数表示每年收入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反映收入的增长变化。2、 练习一第4题(1)出示两张统计图数据。让学生说说了解哪些数据。提问:这两组数据分别用什么统计图合适?为什么?追问:第一组数据同样是百分比,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而不用扇形统计图?这两组数据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吗,为什么?第二组为什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老师小结想法特点。学生完成统计图,教师巡

35、视指导。3、 你能从下面数据中选择合适统计图吗?(1)小明从0岁10岁体重变化情况。(2)一个小组升高情况统计。一个家庭八月份各项收入所占百分比4、 举例老师:你还能从生活中举例说说哪些情况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四人组交流回答。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老师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你的认识体会和大家分享交流。作业设计A类(基础)B类(提高)板书设计: 课题3 统计图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78页练习一57题。“动手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同特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能对不同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

36、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不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反映数据的不同角度,提高选择、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观念。3、 使学生在调查统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主动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采用适当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认识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一把,“动手做”记录单一张。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学生独立填表计算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法,然后汇报。学生互相交流想法,然后汇报。学生独立画一画、算一算完成在

37、书上。学生根据老师要求,独立自主开展活动。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并且完成。一、谈话引入老师: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随之板书)这三类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老师: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反映数量多少,还能形象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关系。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三类统计图各自特点,这节课要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活动,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实践进一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应用练习1、练习一第5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老师:从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38、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黄瓜、番茄、韭菜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以及面积多少,并口算出萝卜种植面积百分比。老师追问:如果黄瓜面积80平方米,其他蔬菜种植面积是多少呢?先想一想在算一算,把结果填入书上表格中。全班反馈表中数据,说说怎样计算完成。老师小结: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根据黄瓜种植面积和百分比,按照数量关系可以求出蔬菜总面积,再根据其他三种蔬菜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分别算出各自面积。2、练习一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老师:从每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先仔细观察,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后集体汇报。老师:20名女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扇形统计图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

39、0米跑步成绩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有什么统计图表示?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流:20名女生50米跑成绩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为什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数量?怎样知道各个部分数量?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有什么统计图表示?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老师让学生独立画一画、算一算完成在书上。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老师提问:20名女生50米跑成绩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各有什么特点?顾英5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用的两幅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老师提问:从每组统计图中你分别获得哪些信息?老师小结:前两幅统计图都表示20名女生50米跑步成绩,但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各个等第人数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中则表示

40、各个等第具体人数。后两幅统计图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条形统计图则直观反映每学期成绩,折线统计图数据则表示每个学期成绩,也反映出成绩变化情况。三、实践活动1、练习一第7题老师:我们班级阅读习惯怎么样,可以怎样了解,要怎样方法了解?(学生集体交流后完成)2、完成“动手做”(1)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动手做”活动方法和表达方式。了解操作要求。提问:这个活动应该怎样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集体交流评议。(2)老师提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开展活动。老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交流评议。(3)老师:想一想要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可以怎样收集整理数据?指出:可以分别汇总、收集、整理男女生实验数据,再计

41、算出男女生平均数据,最后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差异。四、全课总结老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作业设计A类(基础)B类(提高)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

42、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圆柱的侧面积例3圆柱的表面积例4圆柱的体积例5圆锥的体积1、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

43、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单元重难点: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并且掌握好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 课题1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9-10页例1和练一练,第13页练习二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

44、几何体特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能主动观察思考,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抽象概括出圆柱和圆锥特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教具,学具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回答。学生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说说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独立阅读三行文字,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学生集体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尝试完整说说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学生独立拿出圆锥体学具或物体,仔细观察后同桌说说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学生结合

45、阅读书上第10页中间文字。了解圆锥的高。学生分析思考说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一、引入课题老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和学习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出示例1情境图,谈话:关于圆柱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仔细观察,哪些物体形状是圆柱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形状也是圆柱体?老师:生活中关于圆柱形的物体还有很多,圆柱体简称圆柱,刚才这些形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的是直圆柱。下面就来认真学习圆柱体。二、学习新知1、认识圆柱(1)探索圆柱特征老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物体或者学具,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