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586876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 1.危险源控制途径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技术控制的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有关内容。 (2)人行为控制 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 危险点控

2、制的各项措施能否得到贯彻执行,执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点控制的认识程度及有关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对涉及危险源控制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意义,本单位(岗位)的主要危险类型,产生危险的主要原因,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方法及日常的安全操作要求,应急措施和各种具体的管理要求,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提高实行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自觉性,掌握进行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对作业人员的要求是,首先要合理选用工人,由于危险源多为重要岗位,有的操作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对作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应选拔那些认真负责、

3、技术高、能力强的人来从事危险源点的作业。其次应严格培训考核,加强上岗前的教育,从事危险源岗位工作的人员要作专门培训,加强技能训练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操作安全化 研究作业性质和操作的运作规律;制定合理的操作内容、形式及频次;运用正确的信息流控制操作设计;合理操作力度及方法,以减少疲劳;利用形状、颜色、光线、声响、温度、压力等因素的特点,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3)管理控制 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健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危险源确定后,在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重点控制实施细则、

4、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措施、考核奖惩制度等等。 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应根据各危险源的等级,分别确定各级的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是要明确各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责任。除了作业人员必须每天自查外,还要规定各级领导定期参加检查。对于重点危险源,应做到公司总经理(厂长、所长等)半年一查,分厂厂长月查,车间主任(室主任)周查,工段、班组长日查。对于低级别的危险源也应制定出详细的检查安排计划。 对危险源的检查要对照检查表逐条逐项,按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查,并作记录。如发现隐患则应按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

5、馈,促使其及时得到消除。凡未按要求履行检查职责而导致事故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规定各级领导人参加定期检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感,体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也有助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发现和得到解决。 专职安技人员要对各级人员实行检查的情况定期检查、监督并严格进行考评,以实现管理的封闭。 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要严格要求作业人员贯彻执行有关危险源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搞好安全值班、交接班,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安全检查表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危险作业经过审批等等。所有活动均应按要求认真做好记录。领导和安技部门定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以指导教育,根据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抓好信息

6、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要建立健全危险源信息反馈系统,制定信息反馈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对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按照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馈和整改,作好记录,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向安技部门和行政第一领导报告。信息反馈和整改的责任应落实到人。对信息反馈和隐患整改的情况各级领导和安技部门要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安技部门要定期收集、处理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研究决策,不断改进危险源的控制管理工作。 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工作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危险源的安全档案和设置安全标志牌。应按安全档案管理的有关内容要求建立危险源的档案,并指定人专门保管

7、,定期整理。应在危险源的显著位置悬挂安全标志牌,标明危险等级,注明负责人员,按照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志表明主要危险,并扼要注明防范措施。 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应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制定考核标准,并力求量化,划分等级。定期严格考核评价,给予奖惩并与班组升级和评先进结合起来。逐年提高要求,促使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企业推行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加强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提高了危险源点的整体控制水平。所谓危险源点,是

8、指包含第一类危险源的生产设备、设施、生产岗位、作业单元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注重对这些危险源“点”的管理。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是系统安全工程中危险辨识、控制与评价在生产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特征。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较,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有以下特点: (1)体现“预防为主”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的基础是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它以系统安全分析和危险性评价作为基本手段,对隐含在危险源点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找出危险源控制方面需要特别加强的地方,提前采取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全面系统的管理

9、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是把整个危险源点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通过对有关的人员、设备、环境、信息等诸要素的综合管理,取得危险源点控制的最佳效果。对系统整体安全目标的追求,势必导致对各管理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突出重点的管理 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危险源,每个危险源点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但是,不同的危险源、不同的危险源点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不同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把管理、控制重点放到发生事故频率高、事故后果严重的危险源点上。 根据危险源点危险性大小对危险源点进行分级管理,可以突出安全管理的重点,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解决最关键的安全问题。抓住重点也可以带动一般,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