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阴火”理论[稻谷书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598585 上传时间:2021-05-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阴火”理论[稻谷书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阴火”理论[稻谷书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阴火”理论[稻谷书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阴火”理论[稻谷书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要】关于“阴火”理论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经分析认为“阴火”是指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失常,致三焦气失机司所致,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见于三焦。 【关键词】阴火;脾胃气虚;李东垣1 李东垣对“阴火”的认识 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据统计共有40多处提到“阴火”,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者2处,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胃火者1处,为肝火者1处,为肺火者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等 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

2、之而生大热”,此处“火邪”即为阴火。因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致使脾胃气虚而生热,而劳倦过度亦可引发肾间阴火上冲。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此种热不甚,病程较久,时作时休,时轻时重,遇劳加重,一般上午多见,体温通常不会很高,多呈现躁热,休息后阴火回归肾间,则又呈现表阳虚的常态。 李东垣著作中多处提到阴火产生的病理机制,如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在脾胃论中则说“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肝肾”;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又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

3、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可见这里所说的“脾胃之气”是指脾胃元气,脾胃气虚,生化无源,致使清阳无力上行,脾虚湿聚,下陷下焦阴分,郁而化火。由此可见“阴火”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下陷下焦阴中,郁而化火上攻所致。 脾胃论中说:“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李东垣反复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为内伤发热,且与脾胃气虚有很大关系,是由于饮食失节、劳倦及喜怒忧恐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健所致。 内经云:“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

4、火生气,壮火散气”,可见内伤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元气与阴火关系失调。脾胃论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可见,阴火与元气是对立统一的,元气旺盛,则阴火无以存生,这就是“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元气不足,则阴火妄动为害,也就是“壮火食气,壮火散气”。阴火的存生,取决于元气,而元气盛衰与脾胃有很大关系。李东垣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充分说明阴火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见于上焦,阴火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气虚。2 明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赵养葵在医贯中说:“阴虚火

5、旺者,此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正此谓也,如灯烛火亦阴火也,须以膏油养之。”此外,还说:“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温养其火而火自退甘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由此可见,赵养葵所说的“阴火”就是阴虚火旺之火,而“脾土之火”可以温养而退之。 龚廷贤认为“阴火”为“气虚发热”,是因脾胃虚弱、阴血不足所致。其在寿世保元中曰:“饮食劳倦伤脾,则不能生血,故血虚则发热,热则气耗血散。”3 近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近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气虚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还有“气虚发热”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阳虚外感发热”等不同认识 2。要正确理解“气虚发热”的机制,首先必须解决什么

6、是”阴火”。关于什么是“阴火”,傅沛藩 3认为“阴火”是因气虚下陷,湿流下焦,蕴为湿热;也有认为是阳气虚衰,阳损及阴;还有认为气损及血,阴血亏虚而成热等。现代一般认为包括3个方面:一是李东垣所说的脾胃气衰、元气不足,独亢于心的心火。二是不能下交于肾,而反冲于上的离位相火。因为它不仅无温养生气作用,反而因脾胃气虚而乘土位,这个离位相火,亦是阴火。三是下焦郁而发热的阴火。以上内容基本是根据李东垣对“阴火”的论述而来,这种归纳和整理有利于后人对李东垣所说“阴火”的认识,无论哪一种阴火,均因脾胃气虚而起,不会因为“心火”、“相火”及“下焦郁而生热”等不同说法纠缠不清而迷失方向。4 “阴火”内涵的初步探

7、讨 通过分析上述医家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阴火是指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脾胃气虚而产生的内伤发热,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见于三焦。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一身,皆气之所撑悬也,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区域虽分而实一气贯之”,且“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 脾胃气衰是产生“阴火”的病理基础和根本原因,而“阴火”不单指心火、相火、包络之火中的任何一种,它是指由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它的最大特点是“与元气不两立”。这里的“元气”不单指肾中元阳,尤指脾胃中之元气,因为先天生后天,而后天可养先天。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所以李东垣归结为“

8、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中焦脾升胃降,生化气血,脾不升则胃不降,中焦滞塞,气血生化无源。同时脾升胃降又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滞塞,会影响到三焦阳气的升降出入,气机失常,则见“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之象。“上焦不行”则心肺之阳不能下降而郁积于胸中,出现气高而喘;心神被扰而见心烦不宁;郁火循经上冲而见头面有烧燎感、头痛;肺主卫,肺气失降,卫阳被遏故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下脘不通”则肝肾之阴不能上升,清气在下,“阴火”内生。总之,因为中焦不能正常运行,生命中枢失健,不能主一身气机之升降,脾不能升清降浊,进而影响到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则上焦阳气郁而化热;因脾虚清阳不升,脾湿下流于下焦,致下焦阳气郁而发热,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气虚。2教资材料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