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638622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八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高智颖,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三、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 四、情绪养生,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3,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什么是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4,2、“内伤七情”: 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

2、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5,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6,2、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7,3、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 情志活动的异常,对已患的疾病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8,三、

3、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悲) 肾在志为恐(惊),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9,1、喜则气缓,喜悦适度气血和调、营卫通利缓和紧张情绪 狂喜暴喜涣散心气、神不守舍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喜笑不休、妄言、妄动),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0,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1,“过喜”的调养: 忧患意识,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 安定平静的心,顺其自然。,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2,2、怒则气上,积极的一面: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 消极的一面:怒则气上,怒伤肝。,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3,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4

4、,肝气上逆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 血随气逆呕血、吐血、甚则昏厥 肝气横逆嗳气、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5,过怒的调养: 学会泄怒倾诉、大哭一场、发泄; 学会移怒在愤怒时,强制自己去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唱歌、看电影、听音乐、散步、做操等,使头脑逐渐冷静下来。,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6,3、悲(忧)则气消,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7,悲哀过度悲则气消肺气耗伤: 声低气微、气短胸闷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甚则失魂落魄 忧愁不解忧则气郁肺气抑郁: 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8,过悲的调养: 当哭则哭。不哭则心中郁闷压抑,哭后反觉心中

5、痛快。 化悲痛为力量。以思止哭,进而化悲痛为力量。,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19,4、思则气结,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0,过思的防治: 有张有弛。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开发个人的兴趣爱好。 广闻博览多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会倾诉,避免自己钻牛角尖。,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1,5、恐则气下,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2,6、惊则气乱,突然受惊,惊伤心肾,心气紊乱,神无所归惊慌失措、心悸、失眠、甚则惊恐不安、语无伦次、精神错乱,素问举痛:“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3,惊与恐的区别: 惊:是指受到突然的、意外的、较强烈的刺激,常包括自己所不知之事。 恐:是指恐惧过度,常包括自己已知之事。但因惊后常致恐,恐也因遇事易惊,所以常将两者相提并论。,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4,过恐的防治: 学会避恐。 培养果敢的精神。,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5,情志异常波动影响病情转归,因病致郁 因郁致病,七情致病与情绪养生,26,三、情绪养生,1、适当把握和调整:男人女人都要宣泄 2、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无为则无不为”、“道法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