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0658296 上传时间:2021-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工程科技要求工科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数学应用能力, 而目前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常常呈现 “学而无趣”“学而无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教学问题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数学创新实践环节,缺乏数学人文素养培养。为了将数学基础理论、 数学创新实践和数学人文素养三者融合起来贯穿于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建设优质的实践平台(基础)一 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构架)一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实施)一 提高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效果) 。在实施方案指导下,经过近 20 年的探索与实践, 成效显著。 此

2、成果荣获2014 年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创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完善教学资源结构,优化创新人才个性成长环境1. 建立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数学实验室为了培养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在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分别创建了多功能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基地是集“个性化教学、 自主学习、 数学实验、 创新研究、 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 为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 制配备了一流的设施, 名学生上机实习, 300 基地可以同时容纳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 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 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践、创

3、新、研究等需求,有效使用基地的所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同时, 我们又建立了两个数学实验室: 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实验室, 统计与数据模拟实验室。 这两个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和多种数学计算和优化的专业软件。 实验室承担了高性能计算和仿真模拟等任务,为学生深化数学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2. 编写出版注重培养数学创新实践能力的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坚持以问题驱动为主线, 以大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内容简单有趣,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同时,该系列教材还能够满足多个层面学生需求。其中, 实用数学建模与软件应用、基于MATLA序口 LINGO的数学实验

4、适用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教学 ; 数学建模简明教程适合数学建模专题讲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精选与点评 以及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解析与研究 适合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使用 ;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数学基础 等教材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素材, 架起了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与数学实践的桥梁。3. 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大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建立了“数学建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概率论与数理同时创 建门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4 统计”以及“概率论基础”等了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网站。这5 个课程网站

5、和 1 个竞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之成为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的基地。 二、以“基础为本,实践为魂,素养为翼”为理念,构建“基础一实践一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 为本 ; 在实践教学中, 以“知识融于实践, 实践检验知识”为魂 ; 在文化熏陶方面,以“数学文化熏陶推动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为翼,以实现“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会用” 。“基础实践素养” 融合发展的 “二三三” 培养模式是由 “两级课程” (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数学建模相关课程)、 “三类实践”(数学实验、数模竞赛、创新项目)以及“三重熏陶” (数学讲坛、数学

6、沙龙、数模讲座与论坛)构成,其培养过程概述为“加深数学基础理论?强化数学创新实践?提升数学人文素养” ,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践行“二三三”培养模式过程中,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支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 数学创新实践深化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理论学习涉及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以培育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 数学创新实践丰富学生数学人文素养内涵。数学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数学人文素养激发基础理论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基础实践素养”相互融合,在人才基础培养上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1. 将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 “两级课

7、程” 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开展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本主义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学 习的潜质,全面提升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 用等能力。一是以建模的方法讲授数学定义和定理。通过直观分析、抽象思维、逻辑推导等过程,建立起数学定义、数学定理与自然现象 和规律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数学建模。 通过数学建模的方 法,可以讲授定义的形成过程以及定理的内在意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二是将往届的数

8、学建模竞赛试题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解答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以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三是将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师将科学研究 中的一些简单建模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 力。四是开设分层次系列数学建模课程,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 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相统一。例如,为部.分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为其他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 选修课,为参加竞赛学生开设培训课, 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开设讨论课, 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举办讲座, 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等等。通过分层次教学,满足了各个层面学生对数学

9、建模知识的需求。五是依据教学目的、效果、对象选择教学手段,广泛采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一对一讨论、集体讨论、网络答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前提下,为了巩固和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又设置了适量的课外实践, 主要包括课外数学建模创新项目、各级各类竞赛、数学实验等内容。2. 开展系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培训,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跨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体制,保证80%以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数学建模竞赛。 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是检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10、的良好手段。参赛学生从2000 年的 240 余人增加到 2014 年的 4800 余人, 累计参赛学生达30000 余人, 是全国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全国大学生和美国 (国际)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机制, 包括队员选拔、 课程培训、 赛题培训、 专项培训、专题讨论、强化训练、分组协作等手段。经过这样的培训,西北工业大学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斐然。3. 开展数学实验和系列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我们以培养知识理解、 知识应用、数学计算、创新和实践为指导,设计了 8 个基础实验、 4 个选做实验。 通过基

11、础实验,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其掌握常用的工程数学的应用方法。 选做实验立足于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提取问题的数学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各种数学工具、软件工具的能力。近两年来,共开设系列大创项目 113 项,参与学生400 余人。通过自选级、校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大学生数学创新项目,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4. 举办“三重熏陶” ,丰富教学内涵我们通过延伸课堂教学,举办数学讲坛、数学沙龙、数学建模讲座和论坛, 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 历史、 文化、美学、应用的认识,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人文素

12、养培养无缝链接,丰富了数学教学内涵。例如,在数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做过“从科学计算到数字工程漫谈数学与交叉科学” ,“ 杰青” 王瑞武做过 “合作的演化数学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一个问题” , 美国做过 “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等报告。 J. Liu 密西根大学另外,也举办过“几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及钱学森的科学人生” 、“科学巨匠赫伯特?西蒙和冯?诺依曼”等数学沙龙。 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数学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数学文化修养,扩大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和能力。 三、以“能站讲台,能教实践,能开论坛,能做科研”为标准,构建一支全能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 年龄结构合理化、教学水平专业化、科研成果效率化的 40 余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成员具备“能站讲台,能教实践,能开论坛,能做科研”的能力。其中, 12 名教师被推举为“本科最满意教师” , 8 人荣获省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近四年来, 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 余项, 发表 SCI论文 200 余篇,建成了“随机数学”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两个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